发展|新技术加持 传统媒体的“拓新”和“留存”之道


发展|新技术加持 传统媒体的“拓新”和“留存”之道
文章插图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杨晨 杨涛 雷远东
11月20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2020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在下午举行的嘉宾主题报告环节,一些媒体技术从业者围绕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深根优势,同时作出新的思考、拓展和改变,加速深度融合发表自己的看法。
“向外”拓新
国内媒体可走向国际发出更多声音
媒体发展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接受的挑战多而重,也开始向新媒体发力。“我们的用户到底有多少?”也成了很多媒体思考的同一问题。当下,各家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如何作出突破和发展,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文旅战略业务本部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徐群浩强调了“拓新”二字。
“拓新的方式有很多,目的都是去吸引用户,提高用户活跃度。其中就包括抽奖,投票问卷等,想尽办法让用户参与到自己的平台来,增加用户的粘性。”但徐群浩也强调,“拓新”也不只是让用户做了活动领了积分就“跑掉了”,“而且常常只采取这些方式也会让用户感觉没有兴趣,媒体本身也会疲倦。”
所以需要拓展更多新的方式。徐群浩以微博平台常常会邀请一些明星入驻为例,表示平台方这样做其实就是利用了粉丝经济。“让入驻明星吸引他/她的粉丝也来入驻这个平台,变成用户。这对于我们一些媒体平台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时,传统媒体构建全媒体矩阵也是一种公认的“拓新”方式。“每拓展一个渠道,其实就意味着又有新用户的增长,毕竟不同的信息渠道覆盖的受众也会有所不同。”他也提到,万物皆媒体,5G发展下,物联网的发展也能提供全新的媒体传播渠道。
不仅如此,徐群浩还特别提到,国内媒体可以将目光投向海外,关注国外的媒体和国际传播。“据我统计,国内的媒体单位的数量总和,应该超过了国际以及国外的总和,但我们的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那可以这样理解:国内的用户拓展是一片红海,但国外则是一片新的蓝海。”
他认为,目前的国际形势在推动着国内媒体应该走向国际,对外发出更多我们自己的声音。“这次新冠疫情让我们见识了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对内“拓新”
利用新技术理顺盘活存储的资源
媒体在新时代的“拓新”之路上,更不开新技术的“赋能”和加持。
徐群浩以中国日报国际传播项目所运用到的大数据技术为例。“这个项目思路很简单,第一发现潜在用户,第二把潜在用户变成真正的用户。”他介绍,中国日报在国外的社交网络平台上运营成果较为显著。“他们把在平台上讨论中国的用户都视为潜在用户,并利用一些智能化的手段,通过精准推介等,与这些潜在用户进行连接,从而变成真正的用户粉丝。”
对外运营和推介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而媒体内部的资源有效整合,也“依赖”着新的技术打破常规作出突破。
“目前,传统的采编业务部门,面对着商业门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而提供的信息服务,压力非常大。”铭台(北京)科技公司产品总监程建文表示,传统媒体对于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制作和编辑功底强大,但对于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如何进行再利用,缺乏经验,更缺少技术的支撑。
如何把‘AI’等尖端的成果应用到传统媒体内部的采编流程中,并促进媒体的智能化转型?程建文通过介绍其公司参与研发的智能媒资系统,为在场的行业同仁提供路一些思路。“很长时间内传统媒体按部就班地遵循策、采、编、审、发的业务流程,但传统的检索模式只能针对标题、作者等极少的信息展开,留存的海量新闻媒资素材无法充分发挥价值。颠覆传统的媒资管理和检索方式,简便、智能化的检索是关键。”
发展|新技术加持 传统媒体的“拓新”和“留存”之道
文章插图
程建文分享
程建文表示,系统利用AI、大数据等新技术,可以对媒体库内采集的图片、视频、资料等进行有效的规划和融合。“比如在系统中我们可以对采集到的图片中场景、类型、重点人物等进行智能识别,并根据标准打上丰富的标签,有的甚至是媒体掌握的独家资料。当编辑人员寻找素材时,就能通过简单搜索找到。甚至我们能作简单的再加工,针对某一个特殊事件,检索出相应图片后直接转化成视频,快速编辑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