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老人护熊孩子,最后被女孩怼得哑口无言

文|西红柿妈妈
熊孩子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比熊孩子还熊的家长。
一大早闺蜜就给我打电话,说了周末发生的奇葩事件,她的言语之间满是生气,不过最后的结局很解气,她倒也看开了。
她周末约了一个朋友去参加美食节,她们正排队买五彩的棉花糖,等了20分钟终于买到了棉花糖,可是这时突然有个小男孩冲到了她们前面,很没礼貌地说:“喂,我饿了,把棉花糖让给我吃!”
闺蜜|“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老人护熊孩子,最后被女孩怼得哑口无言
文章插图
闺蜜原是个心善的人,但遇到这么不讲礼貌的孩子要吃的,她是万万不肯的,于是摇头:“想吃的话,叫你的家长自己买吧!”
闺蜜说完正准备走,没想到小男孩突然抢走了她的棉花糖,还向她做鬼脸:“抢到了,就是我的棉花糖了!”
“你这小孩子怎么这样子,有没有家教,你的家长呢?”闺蜜开始大声地质问孩子。
“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真小气!我家宝宝还小,你一个大人,这样骂他像什么样子,你才没家教!”一个老人冲过来,把孩子拉到身后,用手指着我们,表情还特别地气愤。
闺蜜终于意识到家长比熊孩子还熊,丝毫不讲道理,还有点倚老卖老的感觉。闺蜜很生气,一根棉花糖本没什么,可这祖孙俩做得太过分了,如果不说点什么,她心里过不去。
闺蜜|“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老人护熊孩子,最后被女孩怼得哑口无言
文章插图
闺蜜故意放大声音,笑着说:“我千辛万苦买的棉花糖,既然你们想要,我就发发慈悲施舍给你们俩吧!看你们挺可怜的,现在天气这么冷了,还跑来蹭吃蹭喝的,不过蹭我一根就算了,别蹭别人吃的了!”
此话一出,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对祖孙俩指指点点的,这位老人被怼得哑口无言还红了脸,她从孙子上抢了棉花糖,怒狠狠地还给了闺蜜。老人带着孙子,哼得一声走了。
闺蜜丢了那根棉花糖,感慨:“果然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家长!”
熊孩子的制造者是谁?
很多人喜欢将一切原由归于社会因素,说是现代社会的拥挤、浮躁与势力让孩子变熊了,但这根本构不成理由。
单从人数比例与数量上来说,以前的时代,一个家庭有7-8个孩子,但却少有一个熊孩子。而当今天社会之中,一家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熊孩子反而越来越多了呢?
如果是从生活条件来说,旧时代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孩子们都没有争抢、打劫食物。而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怎么反而会无礼地抢别人东西吃,变得“熊”起来呢?
闺蜜|“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老人护熊孩子,最后被女孩怼得哑口无言
文章插图
原来,孩子的人数在精简,每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在急剧地增长,但是父母的教育开始进入误区,这才让为数不多的孩子成为了当代的“熊孩子”。
所以,根源不是熊孩子变多了,而是许多家长把孩子养成了熊孩子。
想要挽救熊孩子,根源在于改造熊家长。
那作为新时代家长,到底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当孩子真的犯错了之后,父母应该如何处理会更加的恰当呢?
1、父母置身于“旁观者”的身份看待孩子所犯的错。
很多家长在看待别人家的孩子或者陌生孩子的时候,往往能够更加公正地评判孩子的言行,好与不好。
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孩子说谎、暴躁、自私、无理、或者是打架,有些父母都会觉得自家孩子没有错,这是他聪明的自我保护,不被欺负的表现。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偏爱”蒙蔽了双眼,让父母开始无法公正地分辨是非,于是助长了熊孩子越来越熊的结局。
闺蜜|“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老人护熊孩子,最后被女孩怼得哑口无言
文章插图
其实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要置身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待事件,就会减少对孩子偏爱,也能把握到爱的真理,成为了能分辨黑白的父母。
如果家长每次都能做到公正、不偏颇,孩子也就能真正地分得清自己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不可做了。
2、帮助和引导孩子为所犯的错承担应有的后果。
父母在其中需要做到两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改变,由“无条件撑腰”转变为“引导孩子认错”。
如果发现孩子做错的时候,父母不能一味地袒护,而是要督促孩子承认自己错误,并且真诚地改正错误。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与坚定,才会真正地感到“忏悔”,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
闺蜜|“拿你一根棉花糖咋了?”老人护熊孩子,最后被女孩怼得哑口无言
文章插图
第二个要求,父母要鼓励孩子承担责任,并且及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