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就是城市专家,智慧城市应“智慧为民”

每经采访人员:兰素英 每经编辑:刘艳美
未来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未来城市一定是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的 , 更重要的是 , 以人为本 。 ”这是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创新与智能 ,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分论坛上 , 与会嘉宾给出的一致答案 。 在11月17日于成都举办的这场活动中 , 与会中外嘉宾就后疫情时代城市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数字技术对韧性城市的支持以及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 。
在嘉宾们眼中 , 智慧科技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力量 。 智慧城市的科技创新要以人为中心 , 以人为驱动 。 市民是城市最大的资源 , 他们为创新提供新的想法 , 充当城市的观察员 。 城市需要通过不同平台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 , 了解他们的想法 。
科技成为城市“免疫系统”新基础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18年修订版)》 , 2018年全球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 到2050年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 其中中国城市人口将增长2.55亿 。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 全球各地的城市管理者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 智慧城市因此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全新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 , 希望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 , 促进城市发展 。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对全球城市的发展构成巨大挑战 。 但城市化依然是世界的大趋势 , 是全球增长的动力 , 仍有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显示 , 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相关投资达到228.79亿美元 , 较2018年200.53亿美元增长14.09% 。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 , 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25万亿元 , 2018-2022年复合增速为33% 。
【市民就是城市专家,智慧城市应“智慧为民”】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在论坛上强调 , 创新和技术在城市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以IoT、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正在成为城市“免疫系统”的新基础 。
市民就是城市专家,智慧城市应“智慧为民”文章插图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张建 摄
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 , 应盛解释 , 前沿科技的运用在促进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响应能力、面对疫情危机抗风险能力、受到损失及时恢复能力、确保城市政策运转保障能力和建立长效机制架构能力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从多个维度提升了城市的韧性 。
对于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应盛借助联合国人居署的《未来城市顾问展望2020:中国城市科技》报告提出6大建议:将智能科技置于城市创新、高质量转型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增强机构和个人能力 , 从区域到国家和城市各级建立不同层次的智慧城市科技促进者;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和融资;协调并支持城市中的本地城市智能化;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制度 , 以促进创新和包容的未来城市;积极规划向未来智慧城市的公正过渡 。
以人为本 , 用人性化创新改变城市应盛认为 , 在后疫情时代 , 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该更加“以人为本” 。 智慧城市的科技创新要以人为中心 , 以人为驱动 , 智慧城市重在“智慧为民” 。 在他看来 , 市民是城市最大的资源 , 他们为创新提供新的想法 , 充当城市的观察员 。
这与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实践不谋而合 。 巴塞罗那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军者 , 目前正在向“智慧城市3.0”迈进 , 尝试将公民参与同政府目标和新技术紧密联系起来 。
市民就是城市专家,智慧城市应“智慧为民”文章插图
巴塞罗那议会首席技术官迈克-唐纳森(Michael Donaldson) 图片来源:每经采访人员 张建 摄
本次分论坛上 , 巴塞罗那议会首席技术官迈克-唐纳森(Michael Donaldson)通过在线方式介绍了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发展经验 。 他表示 , 巴塞罗那在传统智慧城市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智慧市民”模型 , 旨在用市民集体智慧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 。
唐纳森称 , 市民就是城市的专家 。 他们在城市中醒来 , 在城市中生活 , 或步行其间 , 或坐地铁或公交 , 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 所以他们非常了解城市 。 因此 , 城市需要通过不同平台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 , 了解他们的想法 。 此外 , 巴塞罗那还会举行公共辩论 , 以不同方式邀请市民参与城市建设 , 甚至有一些投资决策都是根据市民的表决和意见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