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闲聊“买菜”这门生意

编辑导语:如今,实体店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难做。就在此时,社区生鲜异军突起,并且越做越好。买菜,这个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已经被互联网“盯上”了。拼多多“多多买菜”正式上线的第二天,美团的“美团优选”就对外宣布加快扩张的步伐。由此可见,买菜这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买菜|闲聊“买菜”这门生意
文章插图
关于“买菜”这门生意,我身边发生了几件小事。
前段时间有猎头联系我,说滴滴橙心优选在成都广招产品经理,开的价格很高。之前就听说过滴滴决定做生鲜电商,但直到猎头找我的那一天才知道,他们是玩真的了。
几天后跟拼多多的朋友聊天,发现他们内部在重点做“多多买菜”业务。从各个部门抽调精英人员过去,内部电话会议也基本都在讨论这个项目。
再过去一个月,各大知名互联网媒体发文了,美团、滴滴、拼多多,都在今年重仓买菜业务,都说自己要做到行业第一。
那么,“买菜”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呢。
01首先,吃本身是一个极高频的业务场景,所以单单是外卖这个领域,就已经撑起了美团外卖和饿了么这两大超级流量平台。
而对个人来说,当他们不点外卖时,买菜就成了一种刚需,甚至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点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尤为突出)。
在生鲜电商出现之前,我们买菜会去菜市场、小摊贩、超市等地方买菜,都需要“人”进入“场”里面去买菜,用我们互联网的行话说就是——到店。
这条链路呈现出几个基本规律:
1. 供应链环节长菜品从产地到消费者家中的厨房,会经过产地→供应商→经销商→商户→消费者这个链路,每个链路都会产生溢价,因为每个链路都有人和资源的成本。
所以过去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如果买的吃本地菜,就很便宜,如果买的是其他地方运过来的菜,就很贵了。
2. 菜品加工程度低过去我们买菜,尤其是蔬菜,买回家之后需要自己洗菜、摘菜等,菜品基本没有加工,和商贩关系好的话,可能人家会帮你处理一下。
3. 以家庭为单位采购,一次买多人多天的量冰箱走入家庭,使得菜品的保鲜存储条件变宽了,我们可以一次买较多的菜,供一家人吃几天。根本上还是因为要到店,每天过去不方便。
从我记事起,关于买菜这件事,基本就呈现出这样的规律。
02但是移动互联网+电商的出现带来了一些改变。
当我们可以在网上买书、买零食、买衣服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为什么不能在网上买菜呢。不过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
1. 流通环节复杂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把选菜+付钱这两个流程从当面完成了变成了在手机上完成。
但是对于菜品来说,依旧是要经过很长的供应链才能到用户手中。那么每个环节的库存如何管控,如何保证用户下单的时候商品有的卖,就很考验了。
2. 生鲜菜品一般都是非标品在零售领域,像洗发水这样的商品都会有一个国条码,这个码是这个商品的唯一标识。有了标识,你这个商品到了哪里,当前数量是多少,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但很长时间以来,生鲜都是非标品,他们大多时候是按重量区分的。
买菜|闲聊“买菜”这门生意】比如你去菜市场,你会告诉老板来一斤白菜,但王老板的一斤白菜和李老板的一斤白菜,在整个系统里是无法区分的,他们的信息没有在线化。
可是如果你去隔壁小卖部买可乐,一瓶330ml的无糖可乐有它自己的国条码,这个商品在哪里生产的就可以根据国条码查到。
所以,非标品的特质,使得生鲜菜品的库存管理要复杂的多。
3. 损耗严重我们收过快递就知道,快递包装里的商品偶尔也会在运输过程中遭遇损毁,更别提生鲜了。
一方面生鲜的保质期很短,在路上耽误久了就会不新鲜;另一方面生鲜没有统一的散包装,尤其遇到鸡蛋这样的生鲜,损毁率就更高了。
因为以上这些问题,最初B2C生鲜电商出现时,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直到技术的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03最值得一提的,是仓储环节的变革。
为了让消费者买到最新鲜的蔬菜,生鲜电商行业诞生了中心仓和前置仓的概念。
所谓中心仓,就是在城市边缘有一个大仓库,地租便宜,管理粗放,只要满足可冷链保存即可——这个仓库的设立就是为了这个城市所有居民线上购买生鲜菜品的需求。
但仅有中心仓是不行的,因为这些仓离城市居民聚集地一般较远,就会导致用户线上下单后,需要很久才能送到,而且单次的运输成本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