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级的产|“用户画像”如何使人联想其中,跃于眼前( 三 )


那该怎么去获得用户画像呢?特别简单,去跟用户见个面,跟他聊聊天。见面和聊天不要安排在公司,如果用类似麦肯锡咨询的标准方法去访谈这和填写问卷没什么两样。
要聊的话,就去他真实的生活或者工作环境。如果不合适,哪怕去他平时经常去的餐馆或者公园也可以。
比如作为美甲产品的设计者,我跟我的用户在咖啡厅聊过天,也跟美甲师一起上门在用户家中聊过天,后者的收获显然是更大的。
在家里,用户也会更加放松,可以聊到她的很多经历以及她在真实场景中才会有的感受。
再比如作为滴滴司机产品的设计者我们在办公室里跟司机谈,司机会拘谨。但在司机们中午聚餐的小餐馆里,在大家闲谈的时候参与进去,得到的信息量就大得多了,能够使访谈更加完整和有效。
所以,不妨就去找到几个典型用户: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态下聊一聊,然后记录主要的聊天内容。这份信息作为用户画像,远比一个教条的模板有意义。
五、总结总之当产品用户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比如产品从0-1的时候,是可以随机走访一些人的,多聊几个基本就有大概的判断了。
她们有很多共性,可以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户,但当用户规模特别大的时候,比如已经有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用户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去了解用户了,要用一些统计学上的判断然后确定比较典型的用户。
如果我们既能获取用户画像,并且在前期方案阶段就能做出相对精准的判断,那后续命中率就高得多,成本也会很低。但我们前期全靠猜测,最终都用可用性实验,或者A/B实验去做,那就相当于把宝全都压在碰运气上了。
要做好一款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本文由 @奈何花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国民级的产|“用户画像”如何使人联想其中,跃于眼前】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