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探究成熟产品中的用户增长逻辑
编辑导语:用户增长,是这两年绝对的高频词,提到用户增长,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当你下定决心去做时,却发现虽然千头万绪,仍然不知从何下手,对增长毫无掌控感。这是因为你只看到了用户增长的皮,没看到用户增长的本质。接下来,本文作者探究了成熟产品中的用户增长逻辑,快来思考学习吧。
文章插图
前言:
为什么一个10年前的商品放到现在仍然能够让你津津乐道?
因为这些商品被我们打上了专属我们的标签,其实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的。
一、为什么有些产品能够做到长期迭代?细数一下大家从接触互联网到现在使用的产品,像社交论坛类的,虎扑、豆瓣、知乎;熟人社交的,微信、QQ;办公工具类的,印象笔记、onenote、网易邮箱;运动类的像KEEP等等。
基本上所使用的产品都集中在过去自己使用的几款,即使用户体验没那么好了、社区环境和早几年有很大差别了。但大家仍几乎不会主动去寻找替代品,因为产品已经成为了你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一些新兴产品会俘获用户的心,但从一些新兴产品培养忠实用户的难度也更高了,为什么现在产品吸引用户的能力没有十年前的产品强了?
其实和创造产品的公司所选择的商业模式以及用户增长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度,一个产品从创造到推广传播的基本上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于《精益数据分析》
说得俗气一点,绝大部分产品都会将营收作为公司的目标,而营收,像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总监齐曼说的:营销就是更频繁地向更多的人销售更多的商品,从而更有效地转到更多的钱。
结合产品从创造到传播的过程,可以明显关注到几个重点:用户的引入、用户在使用产品的生命周期、用户在生命周期内能够创造的价值。
若要在上面三个重点中再揪出互联网公司的重中之重,那必然是,用户。没有了用户的贡献,公司根本没有办法生存。所以产品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有用户群体的引入。
通常用户引入,也就是用户增长的方法有三种,黏着式增长、病毒式增长、付费式增长:
- 黏着式增长可以理解为用户成为了你的回头客,会频繁地使用产品;
- 病毒式增长也可以理解为口碑式增长,用户自发地对产品进行传播,提升传播效率;
- 付费式增长就相当常见了,通过付费手段获取和普通用户完全不同的体验(不得不吐槽一下网易,腾讯充钱了你就是爸爸,网易充钱了你才有叫他爸爸的机会)。
用户进入产品,在产品满足了用户一定需求后增强了用户的依赖性,通过一些活动逐步加强用户的依赖度(黏着式增长),在形成了一定老用户群体之后对老用户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注度和服务,给予奖励让老用户形成自传播(病毒式增长)。
达到了一定的用户数量后采用价格歧视的方式进行差异化定价,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付费式增长),帮助用户在产品内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将他所实现的价值展现给他(高度黏着式增长)。
用户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分享给社群中的好友(高度病毒式增长),进一步对产品功能和价格进行细分,通过差异化产品和差异化体验,实现用户的分层(高度付费式增长)。
从增长方法的配合来看,用户在运营方的引导下深入体验产品的特性、了解产品的属性,在产品体验中实现某种价值,从而将产品打上个人标签,成为“定制化”产品,最终实现产品和个体的深度绑定。
当然,要完成这个流程通常需要长时间口碑的积累。
像早期的知乎、PMCAFF、豆瓣、虎扑、B站,小红书、京东等等,无一不是先通过积累初始用户。
根据初始用户数据构建用户画像、打造社区环境开始,逐步累积用户量,做到口碑相传(尤其是京东,为了建立自己高质量、高服务水平的印象亏损了多少年),最后站到整个细分行业头部的。
二、目前市面上新产品的运营拉新逻辑现在大多数新产品的用户拉新逻辑,基本上是先确定产品搭建目标,通过调研的形式确定用户需求,建立初步用户画像,通过初步用户定位进行大量广告和营销活动的投放,先引入用户再通过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打磨。
这种模式就像见面就提出我们试着谈恋爱吧,要是我有什么问题你随时提出我随时改正,要是不行你把我甩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渣男的感觉?
- 自动|碳博士控股子公司推出最新款自动驾驶清扫车
- 公司|LVMH首席数字官跳槽至加密数字钱包公司Ledger
- 余额|中兴通讯:现有资金余额仅能确保公司当前经营规模下现金流安全
- 长庚君|向小米公司致歉
- 账号|“共享会员”公司侵权被告!爱奇艺公司起诉获赔300万
- Store|在BlueMail的App Store反垄断案中 法官作出有利于苹果公司的判决
- 疫情|2021,AI公司将难上加难
- 阿尔法|击败李世石的AI公司,又研发出生物版“阿尔法狗”:破解50年生物学难题
- 退费|女子公众号上买菜,出现问题时已充上万元,公司:我们没有退费规矩
- 票票|淘票票经营主体公司改名,经营范围新增文艺经纪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