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孔夫子,一朵二手奇葩( 五 )


究其原因,书其实是个核心载体,它链接的是一个泛读书人群。由于读书这件事的人群外延很广,使得孔网既像一个垂直网站,但是同时又具有广泛性和长期的伴随性。有些垂直网站,它的用户群有一定年龄阶段性,过了那个阶段,就会自然流失。但是孔网不会。因为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可能来自各个角落。
孙雨田记得,孔网曾经在自己的杂书馆搞过一次线下书友见面会。结果发现,有不少人是来自金融行业。这正是书籍的魅力,它跨越行业、年龄、阶层、地域等等。
现在每年到读书日,媒体都会搬出数据,说中国人平均每年读几本书,如何落后于欧美国家云云。在孔网的创办者看来,读书习惯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接棒,需要读书群体的进一步泛化。而对于孔网自己,则可能意味着要进一步突破“旧书”网站的边界。
最近,孔网开发了自己的收旧书的系统。根据介绍,这个项目对于想处理旧书的人,仍是免费的。“在平台上一键发布消息,等待有兴趣的收书人与您联系即可。线上交易完成后,书款会到达孔网资金账户,可随时提现或在孔网书店区、拍卖区消费。”但是对于用户群有所要求。“因收书项目处初期阶段,目前卖书人的身份要求为普通书友,即没有在网站注册、开设书摊、书店、拍卖的书友才可上传闲置书籍。”孙雨田说。
为什么要开普通人的旧书回收渠道,孙雨田表示,“孔网生存的基础,是解决用户的痛点,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说,旧书的处理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费时费力。这里说的普通人,其实包括大量学生和年轻人群体。事实上,很多畅销书更容易被“丢弃”。孔网希望哪怕是上豆瓣的那些文艺青年们,都能开始利用孔网的平台。
除了新人群,孔网也在更深入的介入新书业务。一个旧书网站,应该染指新书吗?其实在孔网,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一个伏笔是关于品相的规定。“十品”其实就是指未拆封的书籍,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因为过去这样的交易并不少。
老用户会觉得这样的孔网不再纯粹吗?孙雨田指出,买旧书的人,一定会买新书。这样的人都是有阅读习惯的人。但是反过来,买新书的人,不一定会读旧书,需要引导。

孔夫子|孔夫子,一朵二手奇葩
文章插图
来杂书馆的年轻人,图片:孔夫子旧书网
其实新与旧之间,年轻与成熟之间,更多是转化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就如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创办孔网十余年,孙雨田发现,读书市场其实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紧密连接的市场,这也和其他电商不同,比如很多淘宝店小二之间,不需要互相认识。
但是孔网不同,很多买家卖家在线上做交易,同时也在线下交流切磋“鉴宝”。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曾先生所讲,他每周花在孔网的时间不过2-3个小时,但是在线下淘书、以书会友的时间非常多。包括每次来北京,他都会去潘家园看看,泡上很长时间。与书为伍,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和内心港湾,而因书结识的朋友,也成为了他现实生活中人际圈子的组成部分。
这些书友在线下的交流,他们一起品书鉴书,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本书的口碑与流向,这与线上的评价体系,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而对于今天孔网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加速迭代的世界,不因时代变迁而乱了方寸,坚持孔网最初的特色,做好一个简单、透明、尽量不干涉交易过程本身的平台。
互联网成就了孔网,但是孙雨田始终没有对互联网公司的规则全盘接受。“孔网会一直自力更生,我们食堂的包子都是自己包的,吃的菜有自己种的。而且,我们不主张996,在孔网只要加班,就给加班费。”
孔夫子|孔夫子,一朵二手奇葩
文章插图
孔夫子|孔夫子,一朵二手奇葩】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