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他还举了几个Open Internet Keywords(开放互联网的关键字) , 比如自主加入;底层创新(“创新往往是从下到上 , 所谓领导要求的创新是假创新”);有人做(但不是包打天下 , 强调局限性);全球互通(能竞争就竞争 , 只有需要合作的时候再合作 , “我们总提倡做大做强 , 但是如果混在一起做一件事 , 往往缺乏生命力”) 。 在这时候 , 李星展示了一张IETF参会者抱着个一岁左右婴儿的照片 , 大人和孩子都带着会议注册名牌 , 这不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电脑从娃娃抓起”吗) 。 李星妙语连珠 , 现场笑声不断 。
随后 , 李星开启学术模式 , 通过统计数据 , 介绍了RFC的发布时间、类型、领域 , 以及作者和时间分布、所属机构排序、技术类RFC引用排序、作者H指数等 。 在介绍中国参与RFC的历史时 , 李星称中国第一本IPv6的书是他学生写的 , 脸上充满了自豪 。 谈到这些年 , 华为、清华大学也在RFC的排名中位居前列 , 他也倍感欣慰 。
02 IPv6:十年磨一剑第二部分 , 李星主要谈到了IETF聚焦的前沿技术IPv6——这也是IETF核心技术标准 。 从1994年 , 他就参与创建了CERNET(第一代教育网);1997年 , 他发起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CERNET 6Bone) , 并在后来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建设了CERNET2(第二代教育网)在学术界亦属超前 , 当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布设试验网 。 “到2017年 , 两办发通知 , 部署IPv6项目 , 算是整整超前20年 。 ”谈到这种学术超前 , 实施落后的局面 , 李星唏嘘不已 。
在具体解决方案方面 , 当时从IPv4到IPv6的技术过渡 , 政界、学界、业界的反应各异 。 1998年 , 在做CERNET2时 , 大家都在讨论过渡技术 , 当时流行的做法有三种:双栈 , 隧道 , 翻译 。 “双栈 , 其实是假的互联互通;隧道也无法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 。 翻译能够使IPv4和IPv6互联互通 , 但由于兼容性的问题 , 是世界级的难题 。 虽然CERNET2的IPv6流量在中国和世界都最高的 , 但为了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和最终实现纯IPv6 , 李星的研究团队最后选择了翻译这条路 。 ”李星解释道 , “IVI这个思路 , 是清华大学本科生小朋友想的 。 ’IV’是罗马数字4 , 指的是IPv4 , 而’VI’是罗马数字6 , 指IPv6 , 目的是通过翻译将两者打通 , 但实际上IPv4、IPv6 设计不兼容 , 不是真的互通 , 只能通过镜像虚拟化等手法 , 让彼此找到对方地址 。 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 , 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 。 ”
文章插图
李星为伏羲书院观众分享个人体会
回顾自己在国内参与互联网技术标准演进路径 , 李星坦言 , 从1994做CERNET , 到1998年做IPv6 , 再到做纯IPv6以及CERNET2 , 打通隧道 , 双重翻译(有/无 状态) , 堪称“十年磨一剑” 。 直到2007年有了突破性进展 , 然后加上国家项目支持 , 分别于2007、2014开放源码 , 参加了25次IETF会议 , 终于完成了9个RFC , 搞定了 。
李星回忆道 , 2011年 ,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下一代互联网时 , 听取了网络中心领导所做的关于IPv6的汇报 。 然后 , 胡锦涛问 , “你们介绍了IPv6这么好 , 那么社会上的IPv4用户 , 能用到这么好的应用吗?”这句话让李星非常感动 。 因为这涉及到两代互联网的衔接问题 。 “党和国家领导人 , 从政治高度考虑技术问题 , 想的更通 。 ”这件事他至今记忆犹新 。
03 互联网:为何诞生在美国最后 , 李星谈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案例 。 美苏冷战期间 , 美国人考虑 , 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若干次 , 一旦苏联领导人按下核按钮 , 美国核设施是否还具备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最后美国军方给出报告是包含通信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不具备支持第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 美国军方委托兰德公司进行研究 , 当时负责这个报告的专家 , 刚好也是李星在美国DREXEL大学的前辈校友Paul Baran 。 后者在报告中提出在对抗核攻击方面 , 有三种通讯设施方式:中心化、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 。 其结论是 , 只有分布式网络才真正具有生存性 。 这名词听上去似曾相识 , 李星表示 , “有些口号还挺像 , 有些思潮会反复” 。
在美国摩拳擦掌之时 , 苏联也没闲着 , 同样在研究计算机网OGAS 。 李星说 , 苏联计算机网的研究目标惹怒了四拨人:第一波 , 苏联军方不喜欢 , 因为他们不喜欢军用技术流传到民间;政府部门也反对 , 认为计算机网会削弱权力;苏联的企业不喜欢计算机网 , 怕这会影响灰色市场 , 以后不能搞关系;苏联的反政府势力 , 也不喜欢计算机网 , 因为这会让社会主义存活时间更长 。 总之 , OGAS最后就消失于历史的尘埃 。 欧洲当时也开始搞计算机网 , 法国还打造了The Cyclades Architecture(基克拉各斯体系)但是最终也因为经费问题不了了之 。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J311032020.html
标题:伏羲书院 | 李星:人,标准,互联网(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