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脏话”连篇的男孩,内心到底在说什么?( 二 )
其实深层的心理是在寻求关注。
文章插图
4
所以,要记住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多陪陪孩子,跟孩子多说说话。
这样做,可不止一点点好处。
比如孩子们早期的词汇积累,完全就是靠跟父母的交流。
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语言启蒙老师。
美国的BettyHart 和Todd Risley教授进行了一项以《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为课题的研究。
他们用两年半的时间,录下了42个家庭(包括13个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23个中低水平家庭,及6个依赖社会福利生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互动的音频,从孩子开始学习说话,直到他们三岁,每个家庭每月录一个小时的音。
最后发现到孩子4岁的时候,高社会经济水平家庭的父母已经对孩子说了4千5百万字,而来自低社会经济水平的家庭的孩子只从父母那里得到了1千3百万字的语言体验。
有爸妈会问,什么时候是最好的聊天时间?
在上学的路上,回家的路上,等电梯时,吃饭时,睡前的故事时间,其实任何时间都是聊天的好时机。
那跟孩子聊点什么呢?
也没有什么限制,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饭菜的味道,自己的见闻,书里的故事,最近的新闻……
都可是,无所不谈。
总比都盯着电子屏幕要强。
当我们带着孩子的时候,当孩子在观察的时候。
我们等他们细心地观察完后,就能跟他们多说说话。
可以提问,“你刚刚看到了什么呀?”
或者也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你仔细看看这个。”
可千万不要拿着一个手机,盯着屏幕。
想想看,每天跟孩子聊天1小时,要说多少个字,输出多少的信息和词汇。
而孩子也要接受、思考,然后反馈,跟你聊下去。
长期来看,一年两年下来,孩子间的差距就出现了。
当然,也有父母会说孩子可以跟智能语音机器人聊天,或者听APP上的音频故事。
拜托,再好的机器人能替代父母?
他们能了解孩子?
而且也没有表情和情感的语调。
听故事倒是有了丰富的情感语调,可这是单向地输出。
我觉得还是不能替代父母。
所以我每天等小小鱼中午回家吃饭及晚餐后的时间,都会一起叨叨。
聊聊他的事,回答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也说说我自己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看法。
好像不管我们说什么,他总能搭上腔,答上几句(无所谓懂不懂,就喜欢这感觉吧)
而且在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时。
孩子会学会表达,理解不同的词汇,了解在不同情景下该如何说。
而很多的词语,就是通过父母说的话来接触的。
所以能在交流中跟孩子谈谈这些用词。
什么样的话是讽刺的,什么样的话是伤人的。
这样,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有些“脏话”并不合适讲。
这样远比父母的指责和数落有效。
解铃还须系铃人。
所以,关于说话的问题,还是得在说话中解决。
- 孩子|抱孩子手腕疼
- 赶快|孩子有积食,发育会“慢半拍”,医生坦言:别吃药,赶快食疗
- 好奇|熟睡的兄妹俩脸上挂着笑意,妈妈好奇的掀开被子,真是暖哭了
- 妈妈|会做这5件事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都很优秀,看你是不是这样?
- 从来不|上幼儿园“从来不哭”的孩子,家庭有这3大优点,孩子受益终生
- 浪费|“扔了怪浪费,给你家孩子穿吧”,宝妈假意收下后,第二天就捐了
- 模仿|宝宝婴儿时期有这3种表现,暗示大脑发育好,多半是个“聪明娃”
- 孕妈妈|胎儿发动时,可能会有这些信号,存在差异
- 怀孕|准妈妈孕期体重涨多少算正常?怀孕每月怎么吃,才能长胎不长肉?
- 灵魂|“唐氏宝宝”该生吗?孕妈灵魂发问,医生的话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