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插图
据媒体报道 , 离异多年的朱女士委托一家互联网相亲平台给自己找个伴侣 。 在支付6888元服务费后 , 对方承诺将有18次介绍相亲对象机会 , 但实际上只给她推送了14位男士基本信息 , 线下只见到了1位 。 此外 , 平台还涉嫌信息审核不严 , 多名相亲对象信息严重失实 。
作为商业化婚恋介绍机构 , 互联网相亲平台确实为解决单身男女婚恋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 然而 , 部分平台利用单身男女的婚恋焦虑赚取暴利 , 却无法提供等值服务 , 信息审核形同虚设、诱导用户缴费等负面报道频出 。
市民朱女士质疑平台给其推荐的相亲对象涉嫌学历、年龄等造假:有的男士平台显示其为本科学历 , 其实只是高中毕业;有的男士显示在政府机关工作、月收入5万元 , 但这类岗位收入不可能达到;有的男士平台显示60岁 , 但实际年龄则为65岁……由于未尽到核查义务 , 曾有媒体报道用户注册个人信息时“随便填” , 即使上传明星照片也能通过 。 如此不健全的平台审核机制 , 其注册用户信息的失真程度可想而知 。
这种缺乏把关的信息审核机制 , 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此前 , 程序员苏某某自杀 , 留下遗书称遭到前妻“勒索” , 而苏某某正是通过相亲网站结识其前妻的 。 我们不必放大平台方的责任 , 但平台方在这其中也确实未尽到审核义务 , 譬如该案中苏某某前妻就隐瞒了婚史 。
对平台用户的信息进行审查、核实 , 不止是约定俗成的行业惯例 。 早在2009年我国即出台婚姻介绍服务国家标准 , 要求婚姻介绍服务机构“不向征婚者提供虚假信息” 。 如果平台连用户个人信息都无有效审核 , 其服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 尽管有些平台会声明“网站用户所发布信息仅代表个人言论 , 与本网站无关” , 但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 , 这类单方面的、排除自身义务的声明 , 并不构成平台推卸责任的理由 。
按照常规理解 , “18次介绍相亲对象机会”不只是简单匹配、推荐一下信息 , 否则用户也就用不着花6888元的高价购买 。 但平台方基于利益考量 , 很可能用文字游戏故意混淆、模糊概念 。 如果没有更明确的书面协议 , 消费者很可能跳入中介的“坑” 。 针对婚介行业的积弊 ,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妨通过制定制式合同等方式 , 消除影响婚恋消费体验的陷阱 。
婚恋网站不同一般中介 , 很多单身青年即便遭遇诈骗 , 恐怕也羞于启齿 。 因此 , 监管部门要主动及时介入 , 强化平台责任 。 这应从两方面着手:一要督促网络相亲平台强化其核查义务 , 避免在约束用户和追溯责任等方面埋下隐患;二要督促网络相亲平台提供等值服务 , 通过受理和处置用户举报 , 严格实施处罚和追偿制度 。
【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稿源:(未知)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J2c1H020.html
标题:婚恋网站“货不对板”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