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短视频的爆火,除了给我们带来娱乐,也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很多人接收信息和知识的方式。这原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最近极果君却发现,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些野生科普,打着科普指南的旗号,用道听途说、胡编乱造的“假”知识来误导大众。
比如极果君的首页推荐里就偶尔会蹦出这样几条视频: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什么?保温杯会毒si人,不测不是xx人?
一脸严肃、口气恳切……如果不是资深养生人,极果君差点都要被感动到信了。
调侃归调侃,今天我们先来严肃来聊一聊每个人都熟悉的续命伴侣保温杯。
测试的前提是科学依据,别迷信民间偏方好像是一夜之间,所有的伪科普博主都在提倡大家用茶水、盐水测试不锈钢保温杯,并提出了“如果杯子内壁产生污垢或者变色,就证明保温杯有毒”的论调,却没有人主动提及背后的科学依据。
但你知道吗?早在2016年,人民网就刊载过保温杯里不能长时间存放盐水、茶水、果汁、牛奶等液体的科普文章。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图源:微博)
以网络盛传的“盐水测试”为例,市面上绝大多数保温杯在制作时内胆都经过喷砂电解工序,并以此来保障内胆与水接触不会发生反应,盐水因含有腐蚀性可能对内胆造成破坏,不适合长时间盛放在保温杯内。要知道,不锈钢中的“不锈”并不是指不会生锈,而是指不易生锈。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另外一种“茶水测试保温杯”的说法就更是无从说起了,首先,茶叶中的茶多酚是一种活性物质,在经过长时间高温闷泡被氧化会导致活性降低。茶多酚也是茶垢产生的原因之一,一些伪科普视频中,将茶叶闷泡后产生的茶垢描述成“不锈钢杯体腐蚀”,更是毫无科学根据,捏造谣言。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这种信口胡诌的视频,产出成本极低,但科学辟谣的成本极高
通常情况下,不管是使用专门的茶具还是保温杯,茶汤泡好后,都建议尽快饮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茶汤口感变涩,失去原有的风味。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其次,茶水长时间存放在保温杯内,很容易导致保温杯内胆结上一层厚厚不易清洗茶垢。这些茶垢产生的原理和过程原本应该是常识,现在却被伪科普、造谣者断章取义,让很多大众消费者产生误解和混淆。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如果你仔细阅读保温杯说明书就会发现,不管是哪个品牌,绝大多数厂家都会在注意事项里提到“若放入盐分食物、汤品,请在12小时内取出并清洗干净”“不要装入碳酸饮料”“不要盛放柠檬汁等酸性饮料”“不要长时间盛放乳制品、果汁等饮料及食品”等类似提示。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304还是316,不锈钢保温杯咋选?说完保温杯的使用,很多人会产生疑问,那市面上号称保温杯的产品这么多,材质也分304、316,到底应该怎么选呢?以及如何选购才不会踩坑?
别急,极果君准备的干货来了!
1、304和316的区别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级不锈钢有304、316等材质,都被称为奥氏体不锈钢,是不锈钢材质中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类。
而304和316的最大区别,是两种材质合金元素含量的差异。其中,304作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不锈钢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耐热性,通常被应用于餐具、厨具等产品。
例如很多人正在使用的膳魔师非常经典的一款JNL-502,就采用了304不锈钢材质。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PS:之所以说它经典,主要是指它整体的设计和实用性,颜色选择多,杯口也有密封防漏设计,放进包包里收纳丝毫没有压力。双层抽真空设计保温也保冷,清洗简单。
刷屏|又被伪科普刷屏?“保温杯有毒”谎言大揭秘,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unsplash)
相比之下,316不锈钢因在合金元素中加入了钼,进一步提升了不锈钢的耐蚀性、高温耐受强度,可在极其严苛的环境中使用,因此常常被应用于餐具厨具和医用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