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电影(ID:geekimovie),作者:大胡子,头图来自:电影《银翼杀手2019》
1956年8月,美国汉诺斯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
约翰·麦卡锡、马文·闵斯基、艾伦·纽厄尔等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着计算机规模理论、编程、神经网络等硬核话题。
闲暇时间,他们还分析了一个似乎与当时不太相符的主题——如何用机器来模拟人类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智能。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
会议开了俩月,牛排没少吃,红酒也喝了不少,大家众说纷纭,始终没能达成共识。
但是,他们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专有名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啥是人工智能?
引用物理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戴维·多伊奇的观点:
“具有人类心智属性的计算机程序,它具有智能、意识、自由意志、情感等,但它是运行在硬件上,而不是运行在人脑中。”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牛津大学教授戴维·多伊奇首次提出了“量子图灵机的架构和可证明量子加速的算法”
把这句话形象化地翻译下,就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些自我意识已觉醒的计算机、机器人、人造人、合成人等“强/超人工智能”。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强/超人工智能?Yeah!
为了便于理解,学界将人工智能划分为了“弱、强和超”三个类别:
“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类似于现在的AlphaGo又或者美颜相机、手机导航、无人驾驶等等;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能够与人比肩;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的存在。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当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他们的讨论还过于超前,技术跟不上思想;
然而今天,得益于近30年人类在神经学、计算机算力、大数据的飞跃发展,人工智能终于堂堂正正地成为了学科,不再是银幕上的科学幻想。
这些学科元素映射在娱乐领域,便是“实在太香”的人工智能题材影视作品——从1927年的《大都会》开始直至今日,连绵不断90多年,科幻影视还在推陈出新。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大都会》(1927)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人工智能》(2001)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银翼杀手2049》(2017)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人类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科幻影视里那个“技术奇点”。
今日所设想的种种人机关系、道德困境、伦理思辨、哲学难题,终究会一一上演。
到时候,我们会如何抉择?
真香定律:人工智能的影像发展
人类的想象力远超时代。
在没有科学理论加持的年代,早期科幻电影只能靠艺术家们纯粹的想象来构建人工智能形象。
令人意外的是,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关人工智能的影片就成为了题材爆款和内涵标杆——来自于1927年,弗里茨·朗和他的《大都会》。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大都会》(1927)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日渐增长,这种矛盾通过影像化的手法极端地表达了出来:
一个野心家想凭借自己创造的机器人,迷惑上流社会、离间工人,达到毁灭世界的目的。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 上世纪20年代的科幻视觉奇观
传统印象中,德国人刻板而严谨,然而本片中的想象力居然如此超前。即便过了90多年,我们依旧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探究、分析的元素,实为工业文明时期进行人文反思的经典之作。

银翼|从“大都会”到“银翼杀手”,这些人工智能电影永不过时
文章插图
甚至于在后世的许多人工智能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机器人玛利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