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别再用这种方式奖励孩子了!危害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文|元妈
之前看书的时候,PET父母效能的创始人托马斯戈登,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敢不敢摒弃任何形式的惩罚和奖励?“
我当时有些疑惑,如果说惩罚是使用权威,对孩子是一种凌驾和伤害,那为什么奖励也要放弃呢?
直到不久前,跟儿子的一次聊天,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反思。
文章插图
那天儿子回到家,向我展示身上的一枚“小贴纸”,他说这是英语课上Nancy老师奖励给他的,但并不是所有小朋友都有。
听了儿子的回答,我跟他确认:“你觉得发贴纸代表你很好,没有得到小贴纸就表示不太好,是吗?” 儿子好像有点疑惑,但又点点头:“是呀!”
我隐约意识到,孩子对于奖励的认知和期待,好像有点等同于自我评价的好坏:
当我得到奖励,意味着我是“好”的;
当我没有得到奖励,意味着我是“不好”的。
于是,我跟他说,小贴纸是代表他回答了问题,这是对他积极回答问题的认可,并不代表他的“好坏”。
如果有一天,他没有回答对问题,并不表示他“不够好”。
问题解释了,可我却开始思考,奖励为啥误导了娃?
01
奖励到底有什么用?
奖励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
很早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特地做了一个实验。
他邀请A、B两组学生玩积木拼图,并按要求拼出指定的图案。
在这个过程中,A组的学生如果能拼图正确,就会领到1块钱,但B组并不知晓。
然后过了一会儿,实验暂停,大家都有10分钟自由时间时,他发现只有B组的孩子还会继续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A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B却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这就是心理学里著名的德西效应: 奖励可以强化人的行为,但不会帮人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文章插图
对于娃也是,当他专注在外部奖励时,或许会激励起他“不甘人后”的欲望,但也会让他视野狭隘,甚至输不起。
时间一长,就会内化成孩子的心理模式: 把得到奖励认为是“我很棒”,得不到奖励认为“我不棒”,从而丧失自己源初的动力。
在蒙台梭利的书中,有句话很触动我:
赛马骑师在跳上马鞍之前会给他的马一块糖果,马车夫打他的马以让它对缓绳发出的信号有所反应。
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马都比不上田野上自由飞奔的骏马。
是呀,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只有当我们有满满的兴趣和惊奇感,有充足的内在动机时,我们才会专注地去做某些事,也才可能产生“心流”这样的幸福体验。
文章插图
奖励和惩罚为什么很受欢迎呢? 因为简单、粗暴、见效快。
比如当他不收拾玩具时,只要威胁把玩具扔掉他就会乖乖就范;
当他不好好做作业的时候,只要允诺他等会儿可以玩ipad游戏他也会变得效率超高。
但这事儿就怕细想。
你希望娃主动收拾玩具是因为害怕玩具被扔掉吗?你希望孩子愿意写作业是为了能玩ipad游戏吗?
当然不是!
其实,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控制孩子的手段,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
文章插图
之前看过一本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的书《奖励的惩罚》,我特别深地体会到,原来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甚至 奖励也会变为一种“惩罚”。
我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侄女,她从小学起就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大学也以县里第一名的成绩去了清华,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有一次在聊天的过程中,她却跟我哭了起来。
每天她都要求自己11点睡觉,5点起床,排满满当当的日程表,时间安排精确到分……但这样的高度自律并不是她想要的,但她就是不敢停,她硬逼着自己事事要赢。
如果一件事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可她就会羞愤到无地自容,甚至会半夜哭醒。巨大的精神压力几乎让她崩溃。
我特别心疼她,但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章插图
小时候对“奖励”的追逐,逐渐内化成我心里“不优秀就不配活”的模式。
高度依赖世俗世界里的奖励,永远渴望着用外界的认可和肯定来确认自我价值。
外界认为我优秀,我是“优秀的”;
- 赶快|孩子有积食,发育会“慢半拍”,医生坦言:别吃药,赶快食疗
- 方法|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家长别只会鼓励,试试这5个方法让他快速融入
- 心酸|早生孩子和晚生孩子,区别在哪里?看看就知道,心酸和现实,
- 事孕妈|怀孕后三件事孕妈最好别做,容易在宝宝身上留下“胎记”!
- 才能|选择剖腹产的女性需要多久才能恢复?别急,或许看完就懂了
- 孕妈|怀孕以后,有3种食物孕妈别吝啬常吃,能促进消化,帮助胎儿发育
- 产房|“最美外婆”产房走红,成了关注焦点,外婆别看我了,看我孙儿
- 疼痛|医生告诉你, 剖腹产后使用镇痛泵的利与弊, 宝妈别再受苦了
- 常生活中|什么时间洗澡对身体好?话不多说,4个时间尽量别洗澡!
- 别处|医生在产房里面都聊啥?宝妈:有些奇葩话,别处听不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