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北斗星通公司大力推动北斗应用——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推动|北斗星通公司大力推动北斗应用——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文章插图
推动|北斗星通公司大力推动北斗应用——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在去年5月份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前排左一)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展示北斗星通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芯片。(资料图片)
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认为,卫星导航的寄生性、渗透性、融合性三大特点,决定了单独使用卫星导航技术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智能的渴求及依赖程度会越来越深,“北斗+”在民用应用领域大有可为。所谓“北斗+”指的是向上“+”技术,向下“+”行业,横向“+”规模。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以及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北斗导航正在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
今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服务,标志着中国北斗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的新篇章。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作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星通”)一直致力于让北斗更好服务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是北斗全球系统建成之年,也是北斗星通成立20周年。20年来,公司始终以推动北斗产业化应用为己任,深耕卫星导航领域核心技术,不断加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其自主芯片、模组、板卡、天线等基础类产品国内领先,相关产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部分性能指标已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如今,北斗星通已从成立之初那家注册资本只有60万元、24名员工的“小企业”,成长为总资产逾60亿元、年收入超过30亿元、旗下企业遍布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国际化集团公司。
北斗星通与“北斗”一起见证了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崛起,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推动了中国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北斗应用做“加法”
时间回溯到2000年10月3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此举意味着,我国无论在安全方面还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都将逐步摆脱对美国GPS的依赖。
然而,北斗导航系统真正走向应用是一个“从天上到地上”的过程,要使导航设备实现准确定位,除了要接收“天上”的信号,还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处理各种数据。
芯片,就相当于各类导航终端的“大脑”,也是北斗卫星导航产品中最核心的部件。
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初期,我国鲜有企业能生产出高性能芯片,绝大部分导航终端均依赖国外芯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斗星通“来到”了北京中关村。当时,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周儒欣手握一份5万字的商业计划书心潮澎湃。他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未来一定无比璀璨。
伴随着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北斗星通一步步发展壮大。周儒欣认识到,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北斗导航系统,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化应用,重中之重是自主研发定位芯片。小小的芯片不仅关系国家安全,而且也是制约北斗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瓶颈。
就卫星导航的应用特性,周儒欣很早就提出过“三性”理念,即寄生性、渗透性、融合性。周儒欣认为,卫星导航的“三性”特点决定了单独使用卫星导航技术是没有意义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智能的渴求及依赖程度会越来越深,‘北斗+’在未来的民用应用领域将大有可为。”周儒欣说。
“北斗+”需要向上“+”技术,向下“+”行业。在技术融合方面,北斗星通芯片融合了很多其他领域的技术,比如与惯导融合、与抗干扰技术融合、基带与射频一体化融合等,正在构建的“云+IC”模式也将实现芯片与云平台技术的互动结合;在行业融合方面,北斗星通相关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重要行业,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在电力、金融等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周儒欣看来,“北斗+”还要横向“+”规模。“只有加速行业整合,才能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从而造就国际一流企业。”周儒欣说,近年来北斗星通积极实施“北斗+”发展策略,围绕导航与位置服务相关行业,坚定推进兼并收购。公司先后投资收购了徐港电子、华信天线、佳利电子等一批行业内优秀企业,提升了企业的规模实力、拓宽了业务范围,丰富了产业链资源。同时,北斗星通还持续加强在基础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大力研发面向低功耗应用的北斗芯片、面向高精度高性能应用的北斗芯片以及基于云计算的定位增强及辅助平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