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 三 )
本研究结论还对算法模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年龄、婚姻、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媒介多样性具有影响。早在2002年,有学者指出了教育程度对“数字鸿沟”有巨大影响,而十几年过去,在如今网络基础设置完善、高自由度的媒介环境中,信息的“鸿沟”依然存在。
较之于教育良好的“精英分子”,普罗大众更容易盲从和不思考,当沉浸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更难会基于理性焦虑和质疑精神实现自主“破茧”。因此,针对老年人、已婚人士、教育与收入程度较低者,需要依据其用户画像,在个性化推荐中做额外的适配处理,包括导流更多来源的信息,并增加异质性内容的分发权重。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低收入群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纸媒的信任较低,技术公司应该凭借算法对个体分析的优势,重视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强化价值引领。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也需要适应算法时代传播逻辑与话语方式的变化,对社会底层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必须意识到,在已经到来的5G时代,实时生成的数据、实时分析、实时调整的算法,将成为整个信息系统运行的神经和命脉,这也是无法绕开的基本要素。今天我们跟算法之间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争议,实际上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是掌握了现在技术传播生产力的人们,跟过去既有的掌握制度传播生产力的人们之间,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上的一种矛盾与对冲,也可以说是一种博弈。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新闻媒体手中,媒体控制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新闻文本的“解码”者而存在。算法则将媒体的传播主动权部分分流到了受众手中,使用户自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己的议程设置者。同时,由于不同用户的需求与个性是各不相同的,经由算法推送的新闻经过用户的分享,使得多种声音同时存在。
概言之,算法实际上释放了用户的自主意识,提升了公众参与表达的能力。总之,算法本身并无“原罪”可言,人文理性与技术理性相互交融,为算法提供了可信任的发展路径。
编者按: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杂志;
作者: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可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
【 喻国明|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内容有删节。
- 对手|一加9Pro全面曝光,或是小米11最大对手
- 行业|现在行业内客服托管费用是怎么算的
- 王兴称美团优选目前重点是建设核心能力;苏宁旗下云网万店融资60亿元;阿里小米拟增资居然之家|8点1氪 | 美团
- 手机基带|为了5G降低4G网速?中国移动回应来了:罪魁祸首不是运营商
- 技术|做“视频”绿厂是专业的,这项技术获人民日报评论点赞
- 互联网|苏宁跳出“零售商”重组互联网平台业务 融资60亿只是第一步
- 体验|闭上眼睛点外卖是什么感觉?时隔一年再次体验,进步令人欣慰
- 逛逛|淘宝内容化再升级:“买家秀”变身“逛逛”试图冲破算法局限
- 再次|华为Mate40Pro干瞪眼?P50再次曝光,这次是真香!
- 当初|这是我的第一部华为手机,当初花6799元买的,现在“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