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孩子不想学习抱怨读书苦,被妈妈罚在泔水桶捡面条,网友吵翻了( 二 )


因此,家长教育孩子要探明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则教育;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前先整理好情绪,做孩子自我管理的榜样。
充满攻击性,让人无奈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经常和小朋友或同学发生冲突,老师和其他家长接二连三来反映、告状。这些问题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
幼儿园、学校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小社会,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特有的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是友善的,有的孩子则充满攻击性。其实生活中的任何压力、创伤、挫折(如家人的辱骂、吼叫、争吵或否定孩子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情绪或行为。
攻击性情绪或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压抑、孤单、自卑、无价值感、无助感、不公平感等。他们在困境中挣扎,想通过努力获得优越感、自我价值感、控制感,但经常事与愿违,反而加重了无助的感觉。
面对这些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要接纳而不是对抗。面对有攻击性的孩子,家长经常会瞬间出现愤怒的情绪,然后采取行动去控制场面和批评孩子。这时应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在用和孩子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还容易对此行为给予强化。作为家长或老师,此时应该做的是理解、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平心静气地去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或想法,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释放攻击性的情绪,这才是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次,陪孩子认识情绪,释放情绪。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陪孩子一起去感受那份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和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引导孩子去释放、分享情绪。如果孩子在某个时刻就是想骂人或打人,也不听劝阻,该怎么办呢?家长也应接纳这种情绪,理解孩子的愤怒是有原因的;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并耐心陪伴,温暖那个刚刚受到“伤害”的幼小心灵。
第三,培养同理心和规则意识。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即心理换位、将心比心。
第四,家长要自我审视,做行为表率。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家庭中“习得”的,所以家长在管理孩子的同时要进行自我审视,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能够去接纳和处理自己的“攻击性”的家长,才有可能去帮助孩子完成转变。
不爱学习,让人感到崩溃的孩子
孩子上学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这些表现让家长感到崩溃。有的家长给孩子四处找家教,有的埋怨学校和老师教导不力,有的甚至采用“武力”方式给予激励和管教,还有的带着这些问题到医疗机构咨询。
其实,学习困难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表象。家长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要更多地关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引发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但不论什么原因,都要以孩子为“中心”和“出发点”,了解孩子内心所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这些建议供家长参考。首先,成绩不是标尺,兴趣才是关键。在孩子的小学阶段,不应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孩子,而是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很多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且需要学习兴趣的支撑。家长的重点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非强制孩子保持注意力或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特定的分数。
其次,避免吼叫打骂。很多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三种状态:从轻声温柔到絮絮叨叨,再到“狮子吼”。歇斯底里、吼叫打骂,真的能对孩子起作用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家长的焦虑、急躁情绪,不但不会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害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是父母在强制他学习,很可能采取消极怠工的态度来反抗家长。长此以往,不仅不会提高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建立,甚至影响到未来的人际交往。通常家长对孩子有耐心,陪伴多,孩子也会更自信、开朗、外向、爱交朋友。
第三,不要把“学习好”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条件。有的父母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全家唯一的快乐。孩子慢慢就会感到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进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很大压力,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总是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自己失去那份爱。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传递的是“不论你怎么样,我们都是爱你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自信、乐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