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欧洲 gmail
也就是说,思谋要用计算机视觉算法成功识别镜片上的隐形二维码,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找到一种高透光度、高光洁度、耐高温、满足高精度陶瓷刀具加工强度的特殊膜材料,并且能够兼容不同曲率、不同折射率的镜片,使光束能从不同的方向平行射出。
在4个月的项目期里,除了开发算法与制造设备,他们花费了超过一半的时间与精力在寻找适合「机器识别」的膜材料上。
为了弄明白如何使隐形二维码的成像更清晰,他们推理膜材料的加工原理,买来了各种原材料进行验证。周工对AI科技评论回忆:「我们做了不下100次的实验!单单光学原理验证,就花了3个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选择了多面体微钻石结构的光源反射膜,但所需的膜材料十分特殊,市场上没有,所以他们需要自己研发设计。雷锋网
「这一环消耗的时间最多,因为加工的膜材料要求纳米级的精度,刀具要从日本定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频繁地与国内外的光学厂商、高校研究团队交流,「最常交流的是原材料厂商,因为他们会知道膜材在什么温度下的加工效果最好,透射率与折射率如何达标等等。」周凯鹏谈道。
经过100多次的膜材开发与反光测试,就像在上课铃响的1秒钟冲入教室一样,今年4月,他们终于在约定交付日期的前两天解决了膜材料问题,并完成生产加工。交付时,Z所提供的44片100-700度的镜片样品全部扫码成功,令Z的代表十分惊喜。雷锋网
最后,思谋科技自研的膜材料可以做到:无论镜片是凹是凸、度数多少,机器都可以将镜片上的隐形二维码完整识别出来。度数越低,识别的速度越快,500度以下的镜片甚至可以在50毫秒内识别出来。
文章插图
图 / 思谋科技的视觉检测软硬件一体化设备
纵观计算机视觉在工业上的落地,他们的此次探索对于透明介质产品的缺陷检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除了玻璃镜片,他们的方案也可以拓展至面板类产品的裂痕检测与缺陷检测中,比如车灯透镜与手机摄像头的瑕疵检测。
但很显然,从上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似乎更多是沉闷的、陌生的光学难题,而不是AI的「大力出奇迹」。
一位精密光学领域的行家告诉AI科技评论,在工业生产中,材料、方法与环境往往占主导位置,基于神经网络的视觉算法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定需要多复杂的算法,而是更多地受到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
因此,AI在工业上的落地,更偏向于高速视觉识别或精密视觉识别的范畴。计算机视觉团队要想取得突破,难点也自然更多地落在了「成像」与「控制」,而不完全是「算法」。
4、尾声
一个有趣的视角可能是:在AI、甚至任何一项技术的落地中,任何强大的科学家都不再是「科学家」,而是「技术供应商」。最终,决定科学家创立的公司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的,也许不是学术积累的深度,而是技术落地的实力。
计算机视觉在精密制造中的落地,是一个科学/工程探索过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还要深谙光学原理与材料工艺,掌握多学科、懂机理、能实现的技术。
沈小勇谈道:「别人问我科学家创业的问题与挑战时,我回答比较多的是,最难的是在将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形成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闭环。」
此外,技术的落地,也许无法避免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对于大多数工业制造厂商来说,他们对AI技术并不精通,在传播深度学习视觉算法的优势时,往往要先通过一个项目合作来呈现、渗透,然后再去展示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与数字转型上的力量。
这个项目完成后,他们继续与Z开展了其他合作,让计算机视觉与其他机器学习方法在精密光学领域有了更多的应用。除了镜片隐形二维码的识别,Z又向思谋提出了更多生产线上的需求,包括难度极高的AR镀膜工艺大数据分析。
而与Z的合作,也让思谋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只有创新,才可以创造价值。」
对于一个精通深度学习的视觉算法团队来说,所谓的「创新」,大约就是不断挑战算法与行业结合的技术边界,掌握更多算法以外的工业制造知识,从而实现「X+AI」的蓝图。
而这,也是AI落地的时代所趋。雷锋网
(文中刘浩然与周工为化名,李扬霞、刘杏花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795055818283346&wfr=spider&for=pc
稿源:(雷锋网)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295Q422021.html
标题:团队|想征服精密光学的AI团队,差点被一个隐形二维码拦住(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