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能力|南京大学钱志新:数字化能力三大打法,助力企业利润增倍
数字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方式改变我们的企业组织,尤其是近期疫情的来临更是加快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同时也使很多企业面临了数字化带来的诸多新挑战。
众所周知,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成败。
在2020金蝶云全球用户大会,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志新发表了演讲,向大家分享了数字能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道”、“数”、“人”三个方面去建设企业的数字化能力,鲸犀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
01
数字化能力是核心能力
企业数字能力研究涉及到一个公式:
(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研发能力)×数字能力,数字能力为核心能力。
生产能力,它是能够为传统企业赋能的第一个能力,生产过剩就会供过于求,企业的产品数量和价格都会碰到很多问题。
第二个是市场能力,当市场倾向饱和,企业的利润就会受限。
第三个研发能力,研发能力需要投入高成本,很多企业由于资金才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出现研发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
目前,现在三个能力都碰到问题,这三个能力怎么解决和提升呢?
从前面提及的公式:(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研发能力)×数字能力,可以判断:“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研发能力”这三个基本能力是加和(+)的概念,但“数字能力”则是乘数(×)概念,对这前面三个能力起到赋能的倍增作用。
首先,要认识到:企业的新价值就是在“数字能力”发挥赋能倍增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
同时,要认识到:数字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对其他能力是产生赋能倍增的作用的,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深刻认识的一个基本原理。
所以,其实要解决“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研发能力”的问题,其实就是要解决好企业的“数字能力”问题。然后再利用“数字能力”为另外三个能力赋能,达到新利润产生的目标。
那么,怎么才能解决企业数字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呢?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志新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数”,第三个是“人”,从三个维度来解决企业的数字能力。
02
解决“道”的问题
理解数字化的本质
首先,企业要解决“道”的问题,数字化根本是什么?
【 市场能力|南京大学钱志新:数字化能力三大打法,助力企业利润增倍】数字思维问题,要运用数字的思维方式,现在碰到复杂问题,不确定因素很多,在这样的新的系统里,从业务端到解决不了问题了,所以要用数字化的机制。
在很多企业,原来是业务为基础结构,现在是数据为基础结构,这是很大的转变。把业务转换为数据,这样才能解决。解决方案是用业务变成数据,用数据整合,用数据模型产生智能,把智能转化为用户系统。
为什么数字能解决问题呢?因为它能够让一个东西变得智能,通过智能来解决问题。数字作为一个基础,业务是企业的表象,数字才是根基。
企业要从根基上解决问题,就是要用数字来解决问题,把复杂的问题、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掉,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
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形成一个闭环,把一切业务变成数字,进行加工、整合、模型,驱动业务的发展,这“两个一切”形成一个闭环,通过“两个一切”使我们得到新的价值,这就是数字化的本质问题。
企业要解决“道”,“道”就是根本,企业用数字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不确定性问题。
很多人讨论数字矩阵,却没有人讨论数字思维:思维方式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从根本上就解决不了,从根本上理解本质化的本质问题,从数字化思维来解决复杂性问题、不确定性问题,企业才能解决根本性的价值创造。数字化的根本是是数字思维,是“道”。
03
解决“数”的问题
建立企业“数字大脑”
第二个数字化能力要解决“数”的问题,数字化的核心是就是要解决“数”的问题,没有“数”的数字化不可能成功的。
关键是解决“数字大脑”,因为企业的身体都很健壮,但是大脑比较笨,整个企业价值发挥不出来,现在通过数字化换一个聪明的大脑,这个大脑就是“数字大脑”。
那“数字大脑”怎么构建呢?
首先是数据大集中、数据大系统、数据大通向,那企业有什么数据,主要有三类:
- 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再拿第一!27%的份额领跑全行业,苹果8%排在第四名!
- 王兴称美团优选目前重点是建设核心能力;苏宁旗下云网万店融资60亿元;阿里小米拟增资居然之家|8点1氪 | 美团
- 俄罗斯手机市场|被三星、小米击败,华为手机在俄罗斯排名跌至第三!
- 发展|新基建发展迅猛,必然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 蓝海|背靠万亿美元市场,老年人会是音乐产业的新蓝海吗?
- 升级|国内知名商贸市场迭代争议多,理念升级更重要
- 高端|5nm旗舰芯片将集结完毕,Exynos 1080成高端市场“座上客”
- 白皮书|这个370亿美元的市场,因为新四化,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
- 平台|207家平台有81家失踪,网约车市场泡沫初现
- 信服|深信服何朝曦:安全不能只面向静态风险进行建设,应该从"面向风险"转向"面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