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值得买”的新品牌,到底做对了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最近电商行业频繁出现一件很反常的事情:
一些新品牌,在天猫开店连三年都不到,竟然就卖到了行业头部。
要知道,电商早就杀成了一片血海,存活下来的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品牌,他们凭借巨大的体量和知名度,牢牢把控着自己的生态位。
可以说,这些老牌大厂就是守在财宝山上的巨龙,轻易难以撼动。
但是,为什么这些新品牌可以虎口拔牙,不断冒头,背后是否有“猫腻”?
他们凭什么在乱战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细分赛道头部?
这一切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财富密码?
文章插图
1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零售行业,很多从业者都在喊一句话:
标品已死,利基永生。
怎么去理解呢?
零售行业发展初期,得“标品”者得天下。
谁能研究出一个畅销全国的“标品”,谁就掌握了真正的财富密码。
早期的零售业态,供给有限,一套方案推全国,你喝可乐,我也喝可乐,大家根本没得选。
爆款标品,养出了一众巨头。
但是这几年,标品的路子开始走不通了。
一千个人眼里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凭啥他们就要喝一样的可乐?
年轻人眼中,消费是个人标签语言,是社交货币,更是一种个性表达。
如果不是没得选,谁愿意用和别人一样的东西呢?
喝一样的水,吃一样的面,穿一样的胸罩,那太不个性了。
做不出区分度,凭什么买你的产品?
主流人群的消费逻辑,已经发生了剧变。
我做过瓶装水这个类目调研,十年之前,饮用瓶装水,一共才几款?
现在,稍微上点规模的商超,品类多到能摆满两个大货架。
什么值得买作为一个消费内容社区,是我观察零售行业的一个风向标。
从早期的个人博客到现在的消费内容社区,沉淀了大量优质的用户,这些用户是平台的铁粉,源源不断的在平台上生产优质内容,比如购物攻略,好价清单,还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评测。
从小来说,这件事能帮助更多人买到好东西,然后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而促成更多的内容生产。从大来说,这件事其实解决的是“消费信息的流通”问题。
想买什么?怎么买?该不该买?
它用内容回答所有关乎买买买的问题。
更凭借强大的用户基本盘,和独特的内容生产机制,沉淀下来更多关于市场、品牌和消费的答案。
也正是通过观察这个平台上沉淀下来的众多的消费信息,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趋势:
一招鲜,再也吃不遍天了。
跑马圈地已经过时,精耕细作才是王道。
产品高度多样化,越来越细分和垂直是个大趋势。
原来的零售模式,厂商必须做到相当规模,拿下高市占率,才能摊薄成本,活下来。
现在呢?
新品牌不需要让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服务好自己的核心受众,商业模式就完全可以成立。
把利基市场玩好,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了。
这是无数新品牌冒出来的基础逻辑。
今年双十一,“什么值得买”还与“天猫超级新秀”合作了“宝藏新品牌CEO100”计划,做了一档《宝藏CEO100》的深度访谈,让王饱饱、拉面说、永璞等十多家新锐品牌CEO出来交底,分享如何突围,如何打造IP,如何内容带货等等经验,挖掘出新锐品牌成长背后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共性:垂直+专一
2
零售行业早就喊着要进入下半场了。
下半场的逻辑是什么?
细分,细分,再细分。
有人说,如果人类再长条尾巴,那么围绕这条尾巴,还能开发出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为啥非得加条尾巴?
太没想象力了。
文章插图
看看如今的护肤品行业,巴掌大的脸,能划出来八个区,眼睛有眼霜,嘴唇有唇乳,五官各自都有独特的护理方案。
这就是创造需求啊。
类似的还有很多,一个精致的男孩子,腿毛怎么打理?
洗发露还是沐浴露?
不,这太不精致了。
腿毛护理液,说不定也是一个巨大的需求。
没有市场,就去创造市场。
文章插图
比如爆火的内衣品牌“奶糖派”,他们专门为中国大胸的女孩去做适合她们的大杯文胸。
垂直吗?
非常垂直。
小众吗?
- 空调|让格力、海尔都担忧,中国取暖“新潮物”强势来袭,空调将成闲置品?
- 同比|亚马逊公布“剁手节”创纪录战绩:第三方卖家全球销售额超48亿美元 同比大增60%
- 闲鱼|电诉宝:“闲鱼”网络欺诈成用户投诉热点 Q3获“不建议下单”评级
- 人民币|天猫国际新增“服务大类”,知舟集团提醒入驻这些类目的要注意
- 产业|前瞻生鲜电商产业全球周报第67期:发力社区团购!京东内部筹划“京东优选”
- 技术|做“视频”绿厂是专业的,这项技术获人民日报评论点赞
- 互联网|苏宁跳出“零售商”重组互联网平台业务 融资60亿只是第一步
- 面临|“熟悉的陌生人”不该被边缘化
- 研发|闽企制伞有“功夫”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逛逛|淘宝内容化再升级:“买家秀”变身“逛逛”试图冲破算法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