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现代汽车 美国商务部 半导体 起亚 美商务部
毕竟,参与双11 的三方(用户、商家和平台)根本需求是不一样的,但都要想办法满足,游戏才能玩下去:
用户的需求:价廉质优的商品
商家的需求:大量流量
平台的需求:好看的GMV
所以,天猫只能通过运营“套路”,尽量实现三方的利益均衡。
具体来说,是哪些“套路”呢?
一是「价格歧视」(即价格差异,商品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收费标准)。
为什么双11 的玩法越来越复杂?本质是做用户分层。
就是让「价格敏感型用户」玩复杂的游戏,贡献更多流量、同时挣更多优惠;「不差钱的用户」懒得玩游戏,就少拿点优惠,最终实现——相同的东西卖给不同人的价格不一样,“富人手里多赚钱,穷人手里少赚点钱”。
第二,通过增加“比较成本”,或者叫“搜索成本”,压榨消费者剩余。
比如一个商品,搜下来的标价有5000,有4990,有4980,很容易比较出最优选择。
但,双11 各店铺可以叠加玩法,或是代金券,或是定金膨胀,或是阶梯型返现,或是满减,或是买三赠一,或是第二件半价……五花八门,谁也没法轻易找出最便宜的解法。
我们来举个例子。某样商品的“平台最低价”价为 4500 元,而用户 A、B、C 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分别是 4900、4700、4500 元。
由于平台玩法复杂,最优解不好找,所以最终出现的是这种情况:
A 可能随便凑了下满减,花了 4900 元就买了;B 多费了点心思,花了 4700 元买了;C 费尽心思找到最优解,花了 4500 元买了。
这样,平台和商家就通过运营手段,多赚了 A、B 的消费者剩余。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前面说的,用户对双11 的“低价认知”逐渐消失。近年来,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声音:
文章插图
从大厂的攻防博弈时间线上来看,拼多多更像是最大的那条外部“鲶鱼”——倒逼阿里跟进补贴,将“双11”日常化,最终的结果是一起消解了低价认知:
2019 年 618 大促,拼多多开启“百亿补贴”大战,表示要让“用户每天都过双11”;
2019 年双11 淘宝直播横空出世,当天成交 200亿,李佳琦出圈;
2019 年 12 月 11 日,聚划算百亿补贴上线,对标拼多多百亿补贴;
2020 年,李佳琦、薇娅的成交额频繁以“震惊体”登榜热搜,直播带货大火;
同年,淘宝直播人事大变动,力推品牌店播;
淘特、京喜等特价版App 上线,低价大战正式开始;
……
当然,这最多算是双11 被“杀死”的加速器。 根子上来说,如果把过去那种“全民狂欢购物”称为双11 常态的话,那双11 是必然会“死”的。被消失的用户增长红利,被“自绝于人民”的价格歧视玩法杀死。
02天猫双11 ,其实是淘宝“主动杀死”的
回到开头我的观点——所谓“李佳琦(直播电商的代表)、拼多多杀死双11,是颠倒了因果的”。
上面已经论述了,天猫双11 被杀死的“根本原因”不在拼多多。
在此基础上,我甚至认为淘宝直播是阿里用来“拯救双11 ”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直播间可能是未来天猫双11 的“新形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觉得到底什么才是双11 的常态?是全民剁手、熬夜血拼?还是需求分层,部分享受购物狂欢的核心用户去狂欢,大部分人相对理性?
事实上,不疯狂的天猫双11 才是未来的常态。
1)淘宝早知道双11 “不疯狂”才是常态
当初天猫双11 爆炸性增长,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下产生的——
在需求端,吃了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红利;在供给端,正赶上传统商家“把电商当风口”的时间段。
引用一段@雕爷 的原文:
双十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我现在还记得,2010年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超过了香港当天的零售总额,给传统商业人带来的震撼……啥?什么是电商?悄咪咪成气候了吗?我要不要去淘宝开个店?
而 2012 年双十一那天 191 亿这个大卫星一放,几乎所有商业人士都不再怀疑,电商大势已成,只有你拥抱姿势的区别,而不再探讨是否需要参与其中了。
李佳琦、薇娅都是从 16 年就开始做淘宝导购的。为啥偏偏等到 2019 年前后,才全网爆火?是因为赶上了淘宝的资源和流量倾斜。
这一时期,刚好也是天猫双11 开始做两波预售,双11 的“全年最低价感”越来越弱的时候。
如果你把“淘宝发力直播”,和“双11 不再全年最低价”联系起来,也许能感觉到 —— 双11 的“低价认知”越来越弱,但淘宝直播的“低价认知”几乎在同一时间建立了起来。
稿源:(i黑马)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109540P2021.html
标题:李佳琦|杀死双11的,不是李佳琦和拼多多(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