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PC之外,联想难以联想

摩托罗拉|PC之外,联想难以联想
摩托罗拉|PC之外,联想难以联想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unsplash
编者按:本文来自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作者图霖,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94年,国内电脑业正值一片寒冬,国际电脑品牌猛烈冲击市场,而受宏观调控影响,国内机关事业单位的采购能力却不见起色。
当时中关村几乎所有的知名电脑公司,都放弃了最艰难的自主创新品牌经营,退而求其次做跨国品牌的代理——长城做的是IBM,方正做DEC,四通做康柏,业界风头最盛的史玉柱则宣布进军保健品。
这时,一个特殊的公司——联想。它正面临着艰难抉择,两位灵魂人物柳传志和倪光南,发生了致命分歧。
联想的团队来自于“中科院”,刚刚搞完了股份改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正是大干一场的时候,柳传志提出“市场派”,即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贸工技”路线,而倪光南的想法则是以技术积累取胜,要进军芯片,走“技工贸”路线。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在联想的历史上,这一年被定义为“转折年”,而一个令人沉思的事实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几乎所有知名企业都选择了柳氏道路。
在后来的岁月中,杨元庆、郭为、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孙宏斌,这些曾经被视为“教父接班人”的战将,无一不是从市场销售起家。
联想的命运与气质,也正是从那一刻被深深影响和绑定。
1. 生于PC,困于PC联想的决定是对的。
联想成了名副其实的“PC一哥”。据IDC在今年十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联想PC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均列世界第一。
实际上,PC市场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联想真正和其他参赛者拉开差距是在2005年。
这一年,联想以17.5亿美元收购了IBM整个的PC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同一时期,手机市场其实也出现了领军者——摩托罗拉。当时联想自己也在做手机,但苦于缺乏核心技术。为了在手机赛道“突围”,第二年,联想以29亿美元收购了摩托罗拉。
无奈的是,不论是摩托罗拉还是联想自己的手机,最终都未能在移动市场脱颖而出,逐渐落后于其他品牌。
随着全球PC市场逐渐饱和,已触及PC行业天花板的联想,不得不开始布局新业务。
2016年,联想正式成立数据中心业务集团,希望以云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等新业务,攻占数据中心市场。
在联想最新公布2020-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该季度联想总收入达145亿美元,其中,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的收入是130亿美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90%,而数据中心业务集团的收入是15亿美元,在总收入中占比仅10%,远不及前者。
总体来看,联想依旧在靠PC业务“独自发力”。眼下,PC战场的入局者越来越多,PC之外的其他业务又未见明显成效。显然,属于联想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 裹挟挣扎往前: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2004年,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以及旗下的ThinkPad品牌之后,成功跻身全球前三位电脑制造商的行列。然而联想虽然保持住了在该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全球PC市场的日益饱和,但增长速度其实已经逐年放缓,远不如从前了。
尽管外界对联想近些年的发展总有“唱衰”的声音,但实际上联想一直没有停止过“折腾”。
1)进军移动市场
实际上,联想很早就盯上了移动市场。
2002年2月,联想集团以9000万元买下厦华手机业务60%的股份,获得了移动设备生产资质,正式进军移动市场。
在iphone诞生以前的功能机时代,联想的手机其实卖得还可以,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联想手机的市场份额甚至排到了全国第四。
2007年登场的iphone确实给了国内手机市场一次大的冲击,但联想的反应也很快,于2010年初发布了名为“乐Phone”的智能机,引起了手机市场不小的轰动。
就在风头正盛之时,联想内部却在手机业务上做了策略挑战,执行“机海战术”。于是,原本一年发一款产品的联想,变成了一年能发40多款新品。
策略确实奏效了,短短一年时间,联想的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大涨536.4%。但那时候的联想还未意识到,这其实是泡沫增长。“求量不求质”为联想手机后期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埋下了伏笔。
随着小米“红米系列”、华为“荣耀系列”的相继出世,缺乏核心技术的联想手机越来越没有竞争力,难以获得消费者的“欢心”。
为了扭转局面,2014年,联想以29亿元从谷歌手上收购了摩托罗拉。没想到的是“便宜不好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