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从现象看本质,聚合的商业逻辑

编辑导语:聚合,字面上的意思也就是把分散的东西聚在一起,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集中式的商铺或者夜宵摊;由于用户的需求是多个的,所以聚合更能激发用户的需求,产生消费;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聚合的商业逻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逻辑|从现象看本质,聚合的商业逻辑
文章插图
写这篇文章的初心,除了自己身处聚合这个行业,看到了因为各种聚合带来的红利之外,也想探寻一下这个红利背后的逻辑,尝试着去分析其本质,分析其商业逻辑。
「聚合」——从百度词条上给出的解释是把分散的聚集在一起。
一、流量的聚合「聚合」,从互联网人的词典里面,能快速关联的是流量的聚集,是爆发性的巨大流量;聚合背后的商业逻辑能够成立,第一个本质我认为是流量的聚合,且由聚合带来的巨大能量。
我们看到街边稀稀拉拉的商铺和购物中心的集中式商铺就能看到聚合的魅力,分散——意味着流量被打散。
用户是有需求标签的,而且是多个,重叠而又独立;单个商铺能够吸引相关标签的人过来消费,但是客户的其他需求标签未被激活;大量的不同的商铺聚集,将会诱发消费者身上的各种需求标签,产生集中的消费——吃着手中串串的时候,看到旁边的芒果冰沙,忍不住下单买了一杯。
购物中心通过招商聚拢了不同类型的商铺,通过宣传的手段吸引着与商铺品牌有关联的消费者前往,并通过消费者多需求标签的属性激活了商圈内的其他商铺,最终形成一个外循环和内循环;外部循环由招商到宣传到吸引客流到商圈内完成,内部循环由商圈内不同业态/服务激活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标签完成。
再拿跨境电商做个例子,早年跨境的红利期应该是跟着平台出海;那时候的跨境是,只要你能运出去,就不用思考销售的问题,消费者是真正的做到无脑下单,毕竟Made in China不是浪得虚名的。
但是当年有人做独立站吗?也是有的,但是绝大多数还是放弃了独立站,拥抱大平台。
为什么?大平台已经聚合了大量的流量,甚至是本身应该去你独立站的流量,被大平台截流了;作为独立的个体,你很难去和大平台抗争;购物网站本身就聚拢了大量能够解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而且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切换极致的块,甚至上瘾。
但是回到这两年,我发现独立站越来越火了,背后的主要逻辑我认为是基于成熟的社群营销,比如Facebook、twitter等;早年我做跨境的时候,也是大量的利用这两个大平台的社群资源,引流到amazon。
但是换个思路,在脱离amazon流量的情况下,外部如果有能力获得流量,你还需要依赖Amazon什么呢?FBA?还是用户体验?大部分国家的电商配套已经相对成熟了,这是独立站的机会。
所以聚合背后是流量,不断的聚合,不断的带来流量,再不断聚合;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达到负载均衡,成为巨无霸。
二、聚合服务另外一个本质是聚合者往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
早年很火的贷款超市,通过宣传自己的贷款超市平台,拉取更多的贷款人到平台来;然后吸引小贷公司入驻提供服务通过聚合了大量的互联网小贷企业和贷款产品,本质上提供的是中介的服务。
平台本身并不触碰资产和资金,真正承担贷款风险的是这些服务提供方,所以在资产和风控层面,贷超平台和专业的贷款公司来讲简直小巫见大巫。
逻辑|从现象看本质,聚合的商业逻辑】当然,还有聚合支付,你说聚合支付做的是支付吗?根本不是,合规的聚合支付只是帮助商户聚合了主流的付款方式,比如微信、支付宝、银联云闪付等等,同时也帮助商户统一对账;但是涉及支付核心的清结算系统,聚合支付的一概不碰,也是不能触碰的。
贷超提供的是什么?
贷超优化了传统贷款的复杂流程,聚合了各种各样的贷款产品,为贷款人提供贷款的服务,而非直接放贷;而聚合支付提供的是什么?把各种主流付款方式聚合了起来,减少消费者的付款复杂度,同时帮助了商户统一对账,提供的是一种提高支付效率和体验的服务,而非直接完成资金的清结算。
回到上面那两个例子,我们看到了聚合者并为触达核心环节,他们只是完成了表层逻辑,也就是——聚合者往往并不是专业者。
你可能会觉得,为什么这些非专业者,只是简单的做了聚合,就能够越这些专业者,达到这些专业者达不到的高度?
我抽象的聚合成功公式:「…人+人+人+(人+人+专家+专家)+专家+专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