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GPU 着色器 cxt photon ima img gina IP 光线 架构 Imagination
文章插图
图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袁国宝(ID:yuanguobao1982),作者:袁国宝,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乘着共享经济东风的哈啰出行还“行”吗?
2、面对行业的回落,哈啰出行如何“自救”?
3、三强鼎立,哈啰出行凭什么破圈生长?
“那时的我清楚地知道,我们创建的业务模式正在摧毁着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行业。”
这是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在其著作里的一句话,而如今,这已然成为现实。
2000年,互联网汽车共享平台Zipcar诞生,颠覆了人们对原有汽车产业的认知,同时也将共享经济这一商业模式推上台前。
后来,互联网汽车共享经济在经历数十年的市场验证后,以两轮出行的模式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在经历了1.0时代“野蛮生长”的膨胀期和2.0时代“精细运营”的冷静期之后,两轮共享出行行业正式进入政企共建共享的3.0时代。
而哈啰出行,则成为了少数能够跨进新时代的佼佼者。
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尽管哈啰出行跑赢了摩拜、ofo,但美团、滴滴的围剿之势已是越来越近,一场关于哈啰出行蓄力反击的故事,已经拉开了序幕。
乘着共享经济东风的哈啰出行还“行”吗
共享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共享单车,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产生。自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发展势头迅猛,一时之间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充斥在大众眼前,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几乎每个城市都留下了共享单车的亮眼的轨迹。
事实上,这是共享经济在中国出行市场的一次试验,彼时的每一辆单车投放,都是共享经济实验的每一次加码。
而市场证明,共享经济是走得通过。至少在交通出行市场,作为能够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共享单车,看到了一片还未曾被开拓过的蓝海,看到了我国作为“自行车王国”的广阔的市场和需求。
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的出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产物,移动支付的普及、减碳出行的号召、便捷生活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的东风都将共享单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正是因此,才刚起步的共享单车就能在2016年拿到了高达700亿元的直接融资,在摩拜单车和ofo小黄车之后,更是涌现出了各种品牌的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彻底“火热”起来了,同时也意味着争夺市场的号角吹响了。
有人说,单车大战的惨烈和当年网约车大战比起来有过之而不及。
参赛玩家大量涌入,“彩虹大战”让大量城市涌入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尤其在最后三公里需求明确的一线城市大量区域内,共享单车成堆排放,出现了供给明显高于需求的状况,每辆车的平均单日使用次数大幅降低。
又因为恶性竞争,共享单车企业烧钱不断。从免费骑行一天到免费骑行三天再到免费骑行一周,甚至推出了半年免费骑行卡……“免费”大战烧得如火如荼。
巨额烧钱的战略的确淘汰了一批小规格的共享单车企业,如小鸣、小蓝、小鹿、优拜等,但也同时拉垮了巨头们。
在大战结束后,摩拜卖身美团,ofo走向破产,哈啰出行尽管看似以胜利者的姿态归来,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共享单车领域站稳了脚跟。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困境——成本高,盈利难,还是困住了哈啰出行。
拥有5亿注册用户的哈啰出行,一直难以将流量变现,商业模式遇到了瓶颈,而根据《招股书》来看,哈啰出行更是三年来累积亏损近50亿,共享单车仍是其主营业务,沉重的造车成本和维护成本也让哈啰出行难以前行。
显而易见,尽管乘着共享经济东风的哈啰出行躲开了“彩虹大战”,但却躲不开共享单车本身商业模式的局限,也躲不开资本市场的逐渐冷却。
面对行业的回落,哈啰出行如何“自救”?
在资本市场遇冷的共享单车如何自救?
除了商业模式的局限性,资本市场的冷却也注定让共享单车的发展减缓。
共享经济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已经过去,目前行业的增速开始回落,资本也逐渐趋于理性。
2017年中国共享出行直接融资规模达到峰值,融资规模为1072亿元,之后便一路下滑,2018年融资规模为419亿元,2020年融资规模甚至不及峰值的八分之一,仅为115亿元。
而哈啰出行,自成立至2019年末共经历了15轮的融资,金额超过百亿人民币,而在15轮的融资里,蚂蚁金服就领投或者跟投了6轮,一时之间可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0Y5021H021.html
标题:蚂蚁金服|哈啰出行的商业版图,早已不止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