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悲剧对人的触动更大,更会让人铭记

关于古希腊悲剧本身起源于古希腊,亦盛极与古希腊。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BC6-BC5,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加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共四人可谓发愤著书,创作了上千部戏剧,当然传到现在只剩30+。我们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分析一下。《俄狄浦斯王》讲述了男主角作为一个被诅咒的人,背负着弑父娶母的命运。男主角不服,企图摆脱之,然并R,还是应了命运。继续不服,戳瞎双目流放自己,以示对命运抗议的故事。我们以同时代的人来解释同时代的戏剧。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人的行动)、性格、思想、言辞、形象和歌曲。亚里士多德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性格次之。而情节中心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行动。 《诗艺》第六章提到: “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性格"。意思就是说:人物的行动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从他的行动中,我们才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就是性格)。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而这一目的也决定了情节重于性格。因为要达到悲剧的这一目的,关键是组织情节。通过突转(从顺境转入逆境)与发现来实现,情节安排得当,就能产生悲剧效果。参照韩剧动不动车祸~失忆~治不好~亚里士多德又认为,性格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排第二。悲剧人物的重大性格特点:善良!因为只有好人遭遇了不幸才会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意向善良是性格善良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赞叹男主角的选择,称赞他在事实证明自己弑父娶母后刺瞎双目,自我放逐。让观众 产生了 怜悯之情。(其实是在赞叹作者情节的安排)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就是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怜悯是指一种由于落在不应当受害的人身上的毁灭性的或引起痛苦的、想来很快就会落到自己身上或亲友身上的祸害所引起的痛苦的情绪。恐惧是一种由于想象有足以导致毁灭或痛苦的、迫在眉睫的祸害而引起的痛苦或不安的情绪。 所以,悲剧必须写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这样我们才能看着俄狄浦斯感叹,好惨啊,看来就算是亲生的也不一样有好结果,怎么办,我是不是亲生的?这样我们才能看着梅长苏感叹,啊西瓜的,好可怜,好不容易能多活几年就这么死了!霓凰郡主我不管,你让萧景桓怎么办?你让小飞流怎么办?还有我~~哭哭,生无可恋脸这个时候就该提出一个新的词了——“卡塔西斯”。这个词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一个术语,名字是音译的,意义是有争议的。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好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参照大俗话“哭出来就好了”);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观众的太强太弱的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参照看多了泪点就高了,毕竟你都知道剧情套路了,或者是泪点高的人总有一部戏会戳到你的内心)。暴走小知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对诗人、艺术家极为贬低,在理想国里面,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柏拉图也认为悲剧逢迎了人性中的无理性的情感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柏拉图也是第一个把理性和情感对立起来的人。所以亚里士多德那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不是随便说说的,他是真爱啊!!老师,人也是有正常需要的,不哭出来是不会好的~~以上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明天补充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性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