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提要:【双11|新消费的双11大考】靠流量堆销量拉动品牌从0-1确实不难。一个新品牌崛起公式在业内流传许久:小红书KOC种草+知乎KOL铺垫+ 搞定薇娅李佳琦。虽然看起来简单粗暴,但确实也可以迅速见效,一些新品牌正...
按关键词阅读: 融资 开发商 仿真 物理场 电磁仿真 云湃科技 电磁
文章插图
图源:图虫创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眸财经(ID:chutou0325),作者:叶蓁,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在过去一段时间,“3个月就可以推出一个品牌”,部分新消费品牌的成长,确实就是奔着刷量去的。
靠流量堆销量拉动品牌从0-1确实不难。一个新品牌崛起公式在业内流传许久:小红书KOC种草+知乎KOL铺垫+ 搞定薇娅李佳琦。虽然看起来简单粗暴,但确实也可以迅速见效,一些新品牌正是倚靠这一路径,冉冉升起,在销量大涨甚至轻松破亿的同时,也从投资人那里,拿到了接下来数年的增长空间。
行业自有纠偏机制。尤其是今年以来,反思这样畸形新消费的声音越来越多:靠刷量起来的所谓“新品牌”,真的就立住了吗?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从0-1轻松崛起的品牌,在走上从1-100的品牌建设之路时,却难比登天。因为,靠流量而生的品牌,显然缺乏溢价与复购能力,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陷入经营困境就成了一种必然。
怎样让“流量红利”变成“留量红利”,让“网红品牌”成为“长红品牌”?在没有流量公式可套之后,拼的就是品牌自身的硬实力了。
而即将到来的第十三个双十一,就成了新消费品牌们验证品牌力的集体“大考”。如何回应市场的质疑?如何重新看待流量?如何审视各个平台之于品牌的价值?显然,这场绕不过的双十一,品牌们得给出自己的答案了。
流量越香,品牌越伤一些依托流量公式起来的新消费品牌,在走过短期的风光之后,就深陷后续复购低迷、增长乏力的漩涡。
据36Kr报道,去年还“一年卖出6个亿”的某食品品牌,近几个月销售额徘徊在两三千万元;“以一己之力定义品类”的某休闲食品品牌,一度号称“数月间线上销售额3亿元”,其真实数据已经掉到了两千万元以下;某品类No.1的零食去年中单月销售额曾达到5000万,投放减少后,如今维持在数百万元间;在炙手可热的低度酒行业,“几乎所有品牌3个月内的复购率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当流量红利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利用,成为快速造品牌的捷径的时候,红利必然会逐渐消退。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整体流量红利也在消退,流量打法的迅速失效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候,当一些新入局的新消费品牌疯狂砸量后才猛然发现,新客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又没有复购率,自然也没有老客,只能感叹,年轻人不够用了。
核心原因在于,以往的砸量,并没有沉淀下年轻人的心智。
尤其是,在物质丰富选择多元的消费市场,当代年轻人花钱,凭的是兴趣与心情。混沌大学有文章在讨论年轻人的时候,将已经成为了社会消费主体的他们定义为“大平原时代个体化的游牧青年”。“游牧”就代表着,年轻人的兴趣很多却飘忽不定,以往的品牌忠诚度对他们来说就成了三分钟热度。尼尔森数据显示,仅有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对品牌是绝对忠诚的
也就是说,新消费品牌“一时吸引”他们是运气,“长久吸引”他们才是实力。
从而,那些利用了年轻人的好奇与跟风心理而崛起的新品牌,正在被年轻人“用过即弃”。据新消费行业的公开数据,从今年Q2开始,有接近40%的新品牌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在在“方便速食”和“坚果零食特产”这两个被年轻人吃出来的类目里,多个品牌甚至直接腰斩。
市场的质疑声也很猛烈,更有甚者,直接唱衰新消费赛道。以往“所有品牌都值得用互联网思维做一遍”的论调,变成了“新消费赛道里是挤不完的泡沫”。深眸财经认识的一位知名投资人更是直言“我从来不考虑新消费项目”。
《蓝鲨消费》统计的今年8月份的数据某种程度上应证了这一点:比起7月的153起新消费投融资事件,8月只有127起,环比回落了17%。
可见,市场的纠偏机制已经出现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存在一些极端的声音,但行业内对于新消费总体还是认可的,行业更多在否定那些“伪新消费”:那些只依靠流量逻辑在赛道起风的时候凭运气飞起来的新品牌。就如这位投资人所言“有些新品牌在用实力重构消费,有些新品牌在用投资人的钱凑热闹”。
但正是市场质疑声的而出现,让很多品牌开始思考流量的意义,回归生意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共识也正在形成:不能让“一次流量”成为“复购留量”的品牌,只是在追风口做产品赚快钱,真正的品牌,应该是让“游牧青年”都能心甘情愿交付忠诚度,这时候,品牌才能真正成为品牌。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029414Z2021.html
标题:双11|新消费的双11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