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操作系统 华为鸿蒙系统 物联网 AI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自从2011年 , Gartner在著名的“新兴技术炒作周期”上 , 增加了一个新技术名词:物联网 。 IoT从此成为每年各大科技预测榜单上的常客 , 滚雪球般地发展 。
今天 ,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 都有无数联网设备围绕着我们 。 个人使用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 , 工业自动化设备与大量传感器 , 形成了庞大的IoT集群 。 尤其是疫情之后 , 需要尽量减少各种接触形式 , 加上各行各业开始加速数字化升级 , 新型工作方式大量采用了互联设备和物联网技术 , 比如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使用智能门锁 , 医护人员佩戴可穿戴设备监测患者体征……
但同时 , 我们也很难忽略一个现实:丝滑的人机交互和数据流动 , 迟迟没有到来 , 用户依然需要在多设备之间进行频繁且复杂的操作 。
众所周知 , 鸿蒙生态从2019年正式提出时 , 就瞄准了万物互联场景 。 那么三年时间过去 , 鸿蒙的到来究竟给物联网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 。 在HDC 2021华为开发者大会 , 我们走访了多个展区 , 跟许多开发者交流 , 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万物互联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寻路:物联网的二十载进化
要搞清楚为什么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如此被看好 , 而IoT人机交互却始终不尽如人意 , 可以回到这一技术初始的地方 。
顾名思义 , 物联网是指连接到互联网的任何东西 , 所以任何物联网设备都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1.成网 , 通信能力的进化 。 物联网设备的前提是能够与其他机器通信 。 1990年 , 约翰·罗姆基首次通过TCP/IP协议将烤面包机连接到互联网 。 2008年第一次物联网国际会议 , 来自23个国家的与会者讨论了RFID、短程无线通信和传感器网络 。 目前 , 物联网领域常见的通信协议就有Wi-Fi、ZigBee、蓝牙、Z-Wave等等 , 不同设备支持的通信协议也不尽相同 。
2.管物 , 技术价值的进化 。 1999年是物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 凯文·阿什顿创造了“物联网”这个词 , 通过RFID 标签将多个设备连接起来 , 用于供应链管理 。 这明确了物联网的真正价值 , 那就是与自动化系统相结合 , 收集、传输、分析数据并指导行动 , 比如开关灯、检查工厂温度等等 。 为什么此前可穿戴手表被许多人视为鸡肋 , 就是因为只做了用户行为数字的收集 , 顶多可以在手机app上查看 , 并没有将数据用起来并与其他设备联动 。
3.智联 , 交互体验的进化 。 只有上面两步 , 就跟给水杯、牙刷加个蓝牙模组 , 给手表加个传感器一样 , 用户并不能感受到物联网带来的体验价值 , 反而会因为联网设备太多太繁 , 切换控制起来过于麻烦而产生疲惫感 。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产业端 , 比如制造业中可能设备、生产线、仓库、车辆等等都部署了大量传感器 , 形成了复杂的物联网系统 , 带来了不小的数据存储成本 , 却并没有相应的处理、分析能力和软硬件 。
而AI的到来 , 让物联网发生了又一次进化 。 当物联网设备具备了AI的交互与感知能力 , 相当于有了一个大脑 , 从源头解决设备数量激增的困扰 。
在交互体验上化繁为简 , 对多维数据进行分析整合预测 。 比如此次HDC 2021中华为发布的运动健康场景中 , 就通过可穿戴设备收集的运动数据 , 变成健身设备上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 并实时根据个人状态提供指导 , 无需用户进行反复操作 , 多设备自动协同成了一个“超级终端” 。 对企业来说 , 智能物联设备可以帮助进行生产决策 , 比如基于工厂内各种传感器数据来实时生成设备维护报告 , 保证业务稳定运行 。
物、联、网的不断进化 , 一步步推动万物智联来到临界点 。
天问:万物智联的憧憬与困惑
为什么说是临界点?因为物联网和智能技术 , 要变成深入影响国计民生、烟火人间的万物智联 , 还差“临门一脚” 。
首先 , 万物智联不是单一产品的智能化 , 而是多设备、多场景的互联互通 。 但在多种通信协议、多个巨头生态体系并存的现实情况下 , 各类设备之间互不打通 , 缺少统一性与兼容性 , 数据无法顺畅流动 , AI自然也很难精准学习并判断用户意图 , 无法发挥协作优势 。
稿源:(脑极体)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259324592021.html
标题:物联网|万物智联与烟火人间,一场跨越20年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