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仍需进一步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 二 )


重要的是“人和” , 当时深圳从上到下 , 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 从领导层看 , 中央派出了很多得力干部 , 这些干部思想解放 , 敢干能干 , 工作经验丰富 。 比如 , 当时的市委书记李灏 , 在南下深圳前是国务院副秘书长 。 香港招商局董事局主席袁庚 , 既有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 , 又有开阔的世界视野 。 中央政府各部委分别在政策、资源上又恰恰给出了不少支持 。 除了领导层 , 当时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号令之下 , 一大批大学教授、机关干部、刚毕业的大学生、复原军人等来自祖国大地东南西北的人才 , 纷纷南下深圳 , 创业“淘金” 。 我1993年、1994年在深交所工作时 , 深圳有人和我介绍 , 深圳人口平均年龄才26岁 , 全国三分之一的经济类博士生都在深圳 。 当时包括任正非、王石等一大批科技、经济、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才 , 纷纷聚集深圳 , 一代继一代 , 造就了深圳今天的奇迹 。
因此 , 造就深圳奇迹 , 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缺一不可 。 当时其他四个特区如果说“天时、地利”与深圳一样 , “人和”方面的确是不可比的 。
“我不认为深圳变平庸了 , 深圳如何继续率先突破并非无可作为”
***:2002年左右的时候 , 有网友写了一篇《深圳 , 你被谁抛弃》的文章引发关注 。 近年也有讨论 , 深圳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平庸的城市?对此 , 你怎么看?
夏斌:首先 , 我不认为深圳在2002年成了一个平庸的城市 。 在1978年的时候 , 深圳还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深圳市”三个字的小渔村 , 短短二十年后就成长为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第五大城市 , 把长期人们认为大城市的天津、沈阳、武汉、重庆等抛在了后面 。 深圳的人口从原来2万人不到增加到一两千万人 。 在市场制度建设上 , 深圳已创造了几十个全国第一 , 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 怎么能说深圳变得平庸了呢?
第二 ,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深圳“平庸”这一话题 。 在改革开放大潮未在全国铺开之前或铺开之初 , 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形象容易被凸显 。 当各项改革在全国铺开之后 , 深圳有些做法在全国被复制、被推广了 , 这样深圳的相对优势不再突出了 , 这平庸是好事还是坏事?这说明全国改革已不再局限于深圳这一特区之内了 , 也说明特区的伟大作用实现了 。 如果深圳永远不平庸 , 反而说明中国其他地方的改革发展太慢了 , 反倒不是件好事 。
第三 , 当前深圳如何防范成为一个平庸的城市?这倒是对深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特别是当中国国家实力得以大幅提高 , 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 , 市场经济程度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 全国的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 改革又进入到深水区 , 面临着很多的难处 。 从这一点讲 , 一方面 , 讲难点 , 往往已不是局限于深圳 , 而是全国性的 , 涉及顶层设计的 。 就此对于深圳来说 , 要保持“不平庸” , 确实不是件简单的事 , 不仅仅是深圳的事 , 是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事 。 另一方面 , 在全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 深圳如何继续率先突破 , 能否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 并非无可作为 。 但是和以前一样 , 靠中央给予试点政策来突破“平庸”是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