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世界精神卫生日|孩子为什么“情绪感冒”了?( 二 )


“我经常听到父母说,医生,你跟他谈谈,他不听我们的。”倪晓东说,很多父母都认为医生是万能的,认为看一次病就能立竿见影,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很多父母对医生用药有所误解,或者对疗效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总之,折腾过一轮之后,家长越来越焦虑,孩子越来越绝望。
张桦也谈到,最“难”的就是父母的不理解。一位父亲来到门诊,“医生,给我孩子开点药,再写个病假单吧。”孩子没来,怎能随便开药开假条呢?张桦的拒绝却引来了家长的不满。“我们吃药半年了,一点效果也没有,现在让你开个假条都不肯。”张桦耐心解释,很多人怕副作用,就擅自减量,这样吃药根本没有效果。家长必须先对抑郁症相关的知识有比较理性、客观、科学、全面的理解。孩子不上学,一定是有很多问题的,并不是“休息一段时间就好的”。
而且,被迫休学的问题,也应当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在学校里,孩子会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群体的。突然离开学校,就会让他们失去一部分归属感,甚至让自己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
抑郁症并不可怕
当然,孩子得病后,世界并没有崩塌,也有很大一部分经过治疗、调整,最终回归正常生活的例子。抑郁症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休学并不是治疗抑郁的“万能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着最重要的保护作用。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就有一个初二女孩,不爱读书,休学了。“那就当个残疾人养在家里吧。”父母一开始是这样想的。
但“最坏的打算”却有了最好的结果,她甚至活成了人人羡慕的样子。女孩很喜欢滑雪,那一阵子母亲就带着她到处去滑雪,还参加业余比赛。某次在滑雪场中,她教比她小的孩子滑雪,不仅非常有方法,还得到了当地教练、孩子家长的称赞。一位教练对她说,“不如你以后也来当教练吧,但你得先把初中学业完成。”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女孩又重新回到了课堂,坚持完成了初三学业,抑郁症也控制住了。
还有一位高中女生,反反复复自我伤害,情绪很不稳定。这个暑假,她没来随访。张桦从她父亲口中得知,女孩出去勤工俭学了。和几个小姐妹一起到了一个流水车间,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因为辛苦,其他几个人都打了退堂鼓,只有她却坚持了下来,赚了6000元钱。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女孩很自豪,“爸爸,我厉害吗?可以养活自己了!”
向上是健康,向下是深渊,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成功跳脱了抑郁症的苦海,这其中当然有药物的作用,也有家人的支持,但张桦说,更多的是他们找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
精神心理问题要从小抓起
“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告诉采访人员,这些年来,青少年儿童的门诊需求越来越高,儿少精神科门诊量从2016年的2.6万人次到去年的5万多人次,已经翻了一番。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经历巨大变化并面临多重心理危机的时期,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常与孩子沟通,尤其要善于倾听,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
“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蔡军介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很早就开设了儿少病房,但床位非常紧张。目前,在市卫健委、申康中心的指导下,闵行院区也在积极筹备新开儿少病房,为更多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此外,年底之前,上海16个区的精神卫生中心也将全部开出儿少门诊,市精神卫生中心将为愿意从事儿少精神科的医生们提供培训课程,包括诊断、治疗、识别、沟通等,并定期提供督导,帮助更多孩子应对“情绪感冒”。
其实,成年人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很多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因为认知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最后逐步发展成心理疾病。在蔡军看来,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和心理问题要从小抓起,各级政府、医疗机构也在不断努力,培养更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同时做到关口前移,以医教联合为突破口,做到早期筛查、早期干预,以帮助广大患儿和家庭。
新民晚报首席采访人员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