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隔代抚育:“育儿帮扶者”还是“矛盾导火索”?( 三 )


现代生活考验传统亲密关系
——夫妻分担,考验“合伙人”关系
黄梅戏唱道“夫妻双双把家还”,但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双职工”各自忙碌,可能需要“996”,可能需要聚会应酬,许多人还要经过超长通勤、挤过晚高峰才能到家,双方能一起吃饭都很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育儿困难过多,会造成孩子父母压力过大,这种压力也容易传导到孩子身上,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当前,不少一孩家庭都面临育儿困难,如果考虑二孩、三孩,就会面临更多挑战。
婚姻使夫妻成为“合伙人”,面对家庭责任、义务,就应该明确分工、并肩作战、共同分担,互相提供温暖和力量支撑,谁也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守好边界,考验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一向被称为家庭永恒的难题,具有相似性和普遍性。基于我国传统,育儿大多是婆婆或丈母娘来帮忙。婆媳本无血缘关系,因为一段婚姻而变成亲人。有了孩子之后,婆婆喜欢替儿子分担、看孙辈成长,喜欢用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儿媳,这往往导致具有现代意识的儿媳的反感。婆媳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增加夫妻矛盾,从而让家庭矛盾趋于激烈。
老人|隔代抚育:“育儿帮扶者”还是“矛盾导火索”?
文章插图
2018年 11月 3 日,济南,天天对奶奶比较依赖,看到奶奶进屋,立马从床上跳到了奶奶身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婆媳相处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各自守好自己的边界。互相帮衬而不动辄越界,就是最好。
——宠溺依赖,考验祖孙关系
人们常说 “隔代亲”。的确,老人对孩子的感情相比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不太一样。不过,缺点也相对明显——老人带,存在隔代宠等问题。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代人知识层面不一样,视野不一样,反应程度不一样等。所以,老人带小孩的话,肯定是跟父母带不一样的,包括对电子产品的管控、对整个信息社会的接受程度、与学校的沟通等,都存在差异。
在三代同堂家庭中,应以孩子父母为核心。父母对子女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推给老人了事,要多跟老人沟通解释。老人也不应把孙辈视为情感的所有寄托,甚至争夺孙辈。老人应当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原则和底线,不纵容孩子的一些不利于成长的行为。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老人既然承担了一部分父母的责任,也应秉持这样的原则。同时,要有明确的“界限感”,在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护短”,维护父母的尊严。
——老来分居,考验老伴关系
老年人照顾第三代,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莫过于一辈子相守的老夫妻被迫分居。
因为女性往往更擅长照顾孩子,退休也较早,所以往往是奶奶或姥姥照顾孙辈,爷爷或姥爷则在老家务农、工作或照顾更老的老人。不少老年人感慨,带娃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在大城市做“老漂族”有诸多问题,身体、心理不适,孤独感、自卑感经常涌上心头,却无人倾诉,还挂念在老家的老伴。
从社会管理层面,应落实老年人异地医保措施,在社区医院建立老年人心理健康科室,规范家政保姆市场,保障退休金发放等。从家庭层面,孩子父母应该对孩子承担主要抚养义务,对老年人肯帮忙心存感激,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鼓励分居两地的老人多视频聊天。偶尔给老人“放放假”,让其回家团聚,到孩子能自主上下学时,就尽早结束老人的分居生活。
亲密关系也需适度“断舍离”
其实不难看出,上述种种关系里,只有夫妻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婆媳关系、祖孙关系,按理说是不应该时刻捆绑在一起的。许多家庭或是出于现实压力,或是出于亲情,还无法做到对这些亲密关系“断舍离”:老人一方面承受身心压力帮助子女照顾家庭,一方面又离不开子孙绕膝的感觉;子女一方面对隔代育儿有诸多抱怨,一方面又难以承受没有老人帮忙的压力。因此,矛盾才会一再涌现。
亲密关系适度“断舍离”并非抛弃亲情。再好的亲情,也需要喘息的空间,传统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如何尽快完成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型,是家庭、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认为,同住一个屋檐下,代际间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难免产生摩擦和彼此适应性问题,在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居住空间相对狭小的城市家庭更是如此。
此类家庭矛盾背后实际上是育儿责任的合理分担问题。祖辈无论是心甘情愿地承担照料孙辈的责任,还是选择享受宽松自由的晚年生活,都应该被认可和尊重。当前需要尽快完善社会化普惠托育服务,解除家庭的育儿之困。(作者梁晨系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编辑,王春燕、李平系半月谈采访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