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禅让”背后隐藏的历史密码( 二 )


禅让|“禅让”背后隐藏的历史密码
文章插图
拨开儒家附着于上的种种浮夸不实,有关禅让体制一些基本史实显露了出来:其一,在位者必须在生前确立继任者(受禅者),而且一旦确立就要尽早移交权力。其二,继任者不是由在位者选择的,而是由其他部落推举的,也就是说在位者也许对继任者有否决权,但绝无推举权。其三,一旦继位者先死了,要从他所在的部落中选择新继位者(如鲧与禹,皋陶与伯益)。其四,在位者虽无权推举自己的继位者,但他有权推举继位者的继位者,即“隔代指定”,如尧之于禹,舜之于皋陶。其五,无论在位者、继位者和隔代继位者,代表的都是其所在部落和部落群体的利益,而非个人行为。
禅让|“禅让”背后隐藏的历史密码
文章插图
很明显,以上所显示出来的禅让机制,本质上就是一整套部落联盟内各部落间的利益分配与再平衡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小部落分别依附于若干强大的部落,而强大部落间则轮流坐庄(担任联盟首领),某一个强大部落无法长期把持权力,到一定时候就必须交出权力(禅让),但接任者一定时间后又必须将权力交还回去(隔代指定),以此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权力均衡与平稳转移。舜杀了鲧又重用禹,并非上古时的人都缺心眼儿,而是鲧和禹属于同一个与舜不同的利益集团,代表着尧”隔代指定“的继承部落的集体利益,舜必须将权力移交给他们,否则部落联盟的均衡就会被破坏。鲧也好,禹也好,他们本质上是在为自己所代表的部落集团的利益工作,只要表现及格,舜就必须向其移交权力。
禅让|“禅让”背后隐藏的历史密码
文章插图
虽然禅让的本质并非儒家典籍所描写的那样高尚无暇,但当时掌权者(禅让者与受禅者)所体现出来的个人操守,比如大公无私,比如勤政爱民,比如心胸宽大等等,应该接近历史的真实,当然其原因并非儒家所说的什么圣人品德,而是当时大环境下的自然结果,背后同样显出两个字——利益。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加上不同部落联盟间对资源的争夺,生存是第一需求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所谓部落联盟,说白了就是部落间抱团取暖,一致对外,如此才能提高大家的生存率。生产力的低下造成资源(食物、水、生产工具、武器等)总是短缺的状态,如何公平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就成了部落联盟能否长期存在的核心问题。一个部落想争取联盟首领的位置,就必须拿得出大家认可和服气的人选来。反过来讲,如果一个联盟首领不能做到大公无私和勤政宽容,那么他实际上就损害了背后代表的那个部落的利益,这个部落不会容忍他。鲧治水失败,给部落联盟造成巨大损失,最需要他以死谢罪的,并非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而是推举鲧的那些部落,他们的最高利益在于保住尧的“隔代指定”继承人的位置,因此鲧必须被牺牲掉以平众怒,但接替鲧的也必须是同样来自这些部落的另一人选。杀鲧而用其子,明显不符合舜的利益,但这是部落联盟内在运行机制决定的。至于后来启何以能够打破这一体制,实现“家天下”,其中既有大的政治均衡被破坏后结构重组的需求,也有历史的偶然,属于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