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炮|她是战争之神,二战时被称作“斯大林管风琴”,走进喀秋莎火箭炮
在人类战争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这个由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的火箭炮,经由二战的洗礼,在实战中为自己正名,乃至于现代战争依然有她的身影
文章插图
1941年7月,当德军挟巴巴罗萨的余威,在苏联西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时,一种神秘的武器蓄势待发。此时的苏联军方,还来不及为她做更多测试,就被强行用于实战。
文章插图
夏天的闷热让德军卸下装备,更放松了该有的警惕。确实,吹嘘欧洲第一的苏联,在德军的突击战下,竟如此不堪一击。突然,一阵急促的爆炸声响起,坦克被炸得飞上天,装甲车燃起熊熊大火,周围的车辆和弹药都被炸毁
文章插图
愤怒的德军大为震惊,立即派情报部门查明情况。原来正是苏军的炮兵连,用新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性齐射80发火箭弹。
文章插图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尽管杀伤力十足,但是机动性不强的缺陷,让费列洛夫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与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尽管精准度不高,但是大规模的炸药从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有生力量。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批量生产,让喀秋莎成为苏军的最爱
文章插图
就是这样的完美武器,她的诞生却充满曲折。俄国人对火箭炮的钟爱,从沙俄时期就开始涉足
文章插图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让刚有起色的火箭炮事业遭受重击。研究小组群龙无首,国内环境再次恶劣,幸而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文章插图
那么,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一切都源于炮架上的字母K,由于生产厂家是位于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因此取名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K尽管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火箭弹第一次登场,但是机载炮弹远远不能满足战场的多元化需求
文章插图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改两排的工字形,为一排的I字形发射轨
文章插图
从军方订购到量产装备,喀秋莎开始在二战中大发神威。为了更好的稳定性能,发射车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机,再到轻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车
- 武则天已经在感业寺为尼,为什么还能再度回宫,她是怎么回去的?
- 久加诺夫:卫国战争后人口比现在多,有国家让世界摆脱系统性危机
- 人民战争|清朝末年,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 清王朝为什么不敢发动人民战争?
- 清朝|甲午战争前,居然发生了这样的荒唐事,难怪这场战争清朝打不赢!
- 1943年日本国内兵力空虚,盟军为何不直捣东京?战争性质的特殊性
- 皇后|她是忽必烈的皇后,临终却要求被葬荒野,说出一神预言结果应验了!
- 朝鲜|身为皇帝30年不上朝被争议,但他这场战争支援,至今人仍被点赞
- 二战时欧洲这些国家,不仅没受战争摧残,发展得还非常好
- 诸葛亮|诸葛亮死在北伐战争中,为什么一直北伐呢?有什么意义?
- 对越战争中上级下令释放俘虏,边贵祥将军:宁可罢官,1个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