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二 )


节度使|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文章插图
(三)军事原因地方节度使还把握着地方军事,地方节度使手中有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由地方豪强的子弟兵组成,被称为“牙兵”。这些“牙兵”与节度使一样代表的是地方大地主阶级的权利,他们必然会为了维护自己在地方的利益而拼命战斗。当然如果节度使所推出的政策违背了他们共同的利益,这些“牙兵”也常常会发动兵变易主。地方节度使们深知这一点,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利不被剥夺,利益不被损害,自然也不会推出违背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策。(四)各藩镇之间的关系复杂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各藩镇之间的关系也极其复杂。有些藩镇形成了政治军事联盟,有些藩镇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镇依赖于其他藩镇,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时的藩镇叛乱其实大多发生在藩镇内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强地主不满节度使的管控而发生的暴乱,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动乱。各藩镇也是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的,这种态度避免了地方与中央敌对状况的出现,比如说唐德宗时的“四镇之乱”,虽然这四位节度使虽然接连称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为正统。
节度使|唐朝中晚期的藩镇为什么可以和朝廷共存?
文章插图
二、唐朝中央政府没有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原因(一)对于“安史降将”处理失当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对于这些“安史降将”的处理唐王朝采取了“招安”的态度,将河北地区分封给了这些投降的将领。在“安史之乱”前整个唐朝只有十多个藩镇,而且都设立在边境地区,“安史之乱”藩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到了四十多个。这些安史降将被分封的河朔地区,就是过去安禄山所管辖的辖区,可以说安禄山过去的根基就在此地,这些“安史降将”对此地颇为熟悉,他们分封在这一地区能很好的掌握过去的资源。这一措施为之后唐王朝的藩镇动乱埋下了祸根。(二)军费开支地方化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实行租庸调制来保证军队供给。“安史之乱”时期,唐朝中央自身难保,根本无法从全国范围内控制和调拨粮草供应军队。为了保证军事活动的正常运行,政府下令各藩镇自己供应当地军队。这个做法在当时减轻了中央的负担,但也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壮大。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在江南地区。这使唐朝政府的财政周转缺乏灵活性,只要江南漕运稍微停顿,中央政府就会陷入全面恐慌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很难支持大型的军事活动。(三)中央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当时的中央朝廷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势力干扰牵制,这也是唐朝中央政府没能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安史降将”处理是这些矛盾的具体体现之一,当时的仆固怀恩父子与中央朝廷有着很大的矛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招募同党,他们接受了很多安史大将的投降,也是他们上表让这些投降的将领担任本地的节度使的。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问题也十分严重,唐肃宗上位后,委托宦官李辅国等人执掌进军兵权,到了唐代宗时期政府允许宦官出使求取,这造成宦官到藩镇公开索贿的陋习愈发严重,最终加重了中央与地方藩镇之间的矛盾。唐德宗时就连中央禁军的统领权都被宦官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