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春水东流英名在 :中国百年影史上罕见的\全才\郑君里( 五 )
两部影片上映后 , 大获成功 。 而早在1953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郑君里 , 也终于在1958年底被党组织吸收为共产党员 。
1961年 , 郑君里导演《枯木逢春》 , 影片以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 , 描述了血吸虫病人苦妹子从绝症中获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遭遇 。 1964年 , 郑君里又应周恩来的要求 , 拍摄电影《红色宣传员》 , 这是根据朝鲜轰动一时的电影《李善子》改编而成 , 郑君里专门率剧组赴朝鲜拍摄 , 期间剧组还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见 。 可是电影刚拍完却又遭搁浅了 。 因为总理告诉郑君里:“‘文革’要来了” , “片子要搁搁了” 。
尽管政策难以把握 , 但郑君里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却从未改变 , 对导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之路没有停止 。 他的导演专著《画外音》就是这段时期著作而成 。 由于“文革”的原因 , 这本书最后直到1979年8月才终获出版 。 据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回忆 , 郑君里平时十分注重总结 , 每一部影片完成后他都会仔细整理资料 , 把导演阐述、分镜头剧本、工作笔记 , 与合作者的来往信件、完成片的镜头剪辑、工作总结乃至上映后的观众反映等等 , 精心装订成册 。 在郑君里家里 , 至今可以找到他当年留下的一套套图 , 全是电影的分镜头 , 那都是郑君里一个人精心画出来的 。 如此细致的总结和思考 , 让郑君里完成了我国第一本电影导演艺术理论专著 。 这也是对郑君里导演生涯的一次总结 。
艺术家之死
郑君里的艺术生命随着“文革”的到来被迫终结 , 那段日子对于包括郑君里在内的很多艺术家而言 , 都不啻一场噩梦 。
郑君里一生勤俭刻苦 , 在被关押之前 , 他每日骑着一辆很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 , 提着的大藤包里有水杯 , 有硬皮文件夹等 , 完全不是一副所谓“大导演”的派头 。 他 , 不过是个希望拍更多好电影 , 一心在艺术上做出成绩的艺术家 。 可是 , 荒谬的时代容不下他这点小小的理想 。
关于郑君里在“文革”期间受迫害的原因 ,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跟江青有关 。 建国后 , 江青每到上海 , 必去看望郑君里 。 可是“文革”刚一开始 ,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张春桥 , 就奉江青之命 , 对郑君里家来了一次特级搜查 , 所有的照片和图片、有字迹的纸张 , 足足装了两大麻袋 , 然后连人一起带走 。
据郑大里回忆 , “文革”期间他每天凌晨3点就得看着父亲写交待材料:每天和谁见面了 , 和对方的关系如何 。 然后6点半出门参加劳动改造 , 晚上8点半回家 。 那段时期 , 困惑的郑君里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检讨自己 , 不断地清理思想、不断写检查 , 痛苦之极 。
尽管郑君里年轻时很注意锻炼身体 , 每天练哑铃 , 可这样的底子也熬不住“文革”的折磨 , 好几次他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家 , 却只跟郑大里说:“小弟 , 你不要哭 , 不要问是谁打的 , 也不要问为什么 。 你就帮我把药抹上就好了 。 ”尽管备受折磨 , 但郑君里从未曾想过放弃生命 , 他还有诸多愿望未了 , 他想拍摄艺术片《敦煌的故事》、田汉编剧的《阮玲玉》、柯灵编剧的《秋瑾》 , 还想将《戏剧春秋》搬上银幕 , 可是 , 这个跟儿子说“我是绝不会自杀的”的杰出导演 , 最后却不堪折磨染上重病 , 黯然去世 。 那是1969年4月23日 , 郑君里刚刚5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