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里|春水东流英名在 :中国百年影史上罕见的\全才\郑君里( 四 )


在郑君里的电影作品里 , 有他作为岭南人的细腻和委婉 , 也有着民族传统文化悠远的意境 , 无论是他的音乐运用、视觉呈现还是画面意境的营造 , 都充满了“人文气息” 。
困惑中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 , 郑君里作为左翼导演的中坚代表人物 , 满心欢喜地迎接了新政权的到来 。 他从昆仑厂的破楼里搬进了上海最好地段的房子里 , 住到了宋庆龄故居对面 。 他一心想为新政权拍好电影 , 可在艺术创作上 , 却因为当时不断变换的文艺政策 , 而时常陷入“困惑” , 他后期的艺术创作努力几乎全是为响应时势而作 。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 毛泽东提到了一些共产党干部进城之后的问题 , 郑君里响应号召 , 很快创作了剧本《我们夫妇之间》 , 由赵丹和蒋天流主演 , 讲述一个共产党员进城后被“糖衣炮弹”击倒 , 抛弃乡下老婆和城市姑娘结婚的故事 , 可影片没公映就被枪毙了 。 随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武训传》遭到严厉批判 , 曾极力推动《武训传》拍摄的郑君里觉得自己难辞其咎 。 为了尽快洗刷《武训传》曾经的“政治错误” , 上影厂让郑君里拍摄《宋景诗》 , 可这样一部为了“赎罪”而拍的电影 , 因宋景诗曾投降清廷只短暂上映 , 即被禁入库 。
带着巨大的压力 , 郑君里投入人物传记片《聂耳》的拍摄 。 《聂耳》和之后《林则徐》的成功 , 让郑君里多少减轻了“负罪感” 。 这两部片子都是1958年拍摄 , 要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片放映 , 拍摄过程并不顺利 。 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 , 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盛行 , 上影厂竟然规定每个剧组每天至少拍摄60个镜头 。 这对于严肃认真、每天只能拍三四个镜头的郑君里而言 , 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郑君里和儿子郑大里(资料图)
据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回忆 , 郑君里当时备感压力 , 回到家冥思苦想想不通 , 甚至还难过地流下眼泪 。 出于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和坚持 , 郑君里顶着巨大的压力 , 坚持自己的创作态度和方法 。 所幸 , 后来周恩来总理到拍摄现场进行视察 , 在听了郑君里的汇报后 , 他交代两部影片必须精心拍摄 , 力求打造成传世精品 。 如此 , 当时的厂长徐桑楚才为郑君里开了绿灯 , 《林则徐》和《聂耳》可以不按“大跃进”的规定拍摄 。 其中 , 关于电影《林则徐》的结尾 , 还有一段插曲 。 如今的结尾是因周总理的批示而改成 。
历史上 , 林则徐最后是被清廷发配至新疆伊犁 , 郑君里最初设计的结尾就是赵丹扮演的林则徐 , 牵着马 , 越走越远 , 在他意味深长地回眸一望时 , 为影片定格 。 但是 , 这个结尾被周总理认为不够昂扬 , 他希望将结局设计成类似于“虽然林则徐走了 , 但人民群众中的平英团(抗击英国殖民者的一个民间组织)却起来了”的概念 , 当时 , 总理还特别找了平英团的一首七言诗 , 大意是在一个滂沱雨夜击败英国殖民者 , 让他们败走的意思 。 此时 , 距离赶国庆献礼放映时间所剩无己 , 但郑君里和剧组还是赶工按照总理的意思改了结尾 , 于是观众们就看到了秦怡扮演的渔家女上战场的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