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胡墨林:包办婚姻的幸福典范,相伴41载,妻逝后他追忆30年( 二 )
但是由于妻子临近分娩 , 万分焦急的他叫好友前来代课 , 自己才上了一个月的写作课 , 就执意请假回家 , 陪护妻子生产 。
凝结着爱意的结晶 , 自然也是在爱里抽穗、发芽 , 叶至善小名唤作“小墨” , 承载着父亲对母亲浓浓的眷恋 。
叶至美自小聚万千宠爱于一身 , 叶圣陶甚至为她拿起针线 , 亲手缝制了一个连衣裙 。
如此 , 三公子叶至诚 , 便偶尔吐槽自己没有哥哥姐姐受重视 , 但是从他豁达散淡的性格 , 也足见叶圣陶和胡墨林的悉心栽培 。
文章图片
伏案工作的叶圣陶
身为教育家的叶圣陶、胡墨林二人 , 对于子女的教育自是十分上心 。
每每晚饭结束后 , 一家人便聚在一起 , 孩子们各坐在桌子的一边 , 眼睛盯住修改文章的父亲的笔尖 , 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指责 , 遇到可笑处 , 便全然不顾地大笑了起来 。
孩子们稚嫩的笑声 , 伴随着父亲指导文章的低诵声 , 被油灯昏暗的光线投到墙上 , 俨然一片安宁祥和的图景 。
这三个孩子日后在不同的方向上 , 为文坛的发展贡献出了卓越的力量 。
诚然 , 这与他们出生在教育双壁家庭有关 , 但是也不可否认 , 是父母之间的相互敬重和爱护 , 才能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下 , 茁壮成长 , 最终实现了“至诚、至善、至美” 。
文章图片
叶圣陶手迹
在叶氏兄妹三人所著的名篇散文集《花萼集》中 , 我们可以感受到如此和美的家庭氛围下 , 三个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的 , 成长为风趣而淡然之人 。
正是因为自小生活在爱里 , 所以比别人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和生活 , 因为汲取了足够的甜 , 才有勇气面对世事无常的苦 , 且泰然处之 。
《乐山遇炸记》中 , 三个孩子这样举重若轻地描述道:“既不为失去了家园感到悲伤 , 也不为得到了生路感到欣喜 , 仿佛像旁观者似的在看一场可以和尼禄王时代罗马大火相比拟的大火” 。
此时的他们 , 生活已经被战争弄得支离破碎 , 常常食不果腹 , 但是本文文风举重若轻 , 十分冷静 , 好像亲历这段灾难只为记录 。
文章图片
叶圣陶与女儿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尚且如此简单 , 可大人们总要面临更复杂的困境 。 日军轰炸乐山的这一天 , 正值深秋 , 一家人虽然幸免于难 , 但是几乎所有物资已被炮火砸在了泥房瓦片之下 。
刚刚安顿好新住处 , 便急需准备过冬的衣物 , 胡墨林马不停蹄地日夜赶制一大家子的行头 。 不忍妻子如此操劳 , 哪怕过程全无从前给女儿做连衣裙似的风趣 , 叶圣陶也坚持拿起针线 , 跟着帮忙 。
相互扶持中 , 一家人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 , 以及此后颠沛流离的十年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二人先后回归到了教育事业之中 , 日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平和 , 孩子们陆续长大 , 事业也开始逐渐开始有了起色 。
文章图片
晚年的叶圣陶夫妇
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 1954年 , 叶圣陶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胡墨林被查出罹患绝症 。
要知道 , 叶圣陶当年受福州协和大学的聘请 , 离家时怅然地写下《将离》 , 离开家里之后 , 叶圣陶变得患得患失 , 每每得到家里的消息 , 都会“又把心挤得紧一点” 。
后来实在经受不住每日翘首期盼家信的煎熬 , 他断然请辞 , 回到了妻子身边 。
胡墨林在人世 , 还能给他捎个话 , 尚且如此 , 如此天人永隔 , 让叶圣陶如何承受?
自得知噩耗起 , 每一天 , 叶圣陶都会悉心记下妻子的状态 。 不幸的是 , 日记中满篇都是胡墨林每况愈下的身体 , 以及叶圣陶自己愈发悲苦愁闷的情绪 。
文章图片
晚年的叶圣陶夫妇
堪堪熬过了3年的光景 , 1957年3月2日这天 , 叶圣陶永远失去了胡墨林 。
当晚 , 叶圣陶在日记中写下“永不忘此悲痛之日” , 天上一弯新月高悬 , 好似提笔道不尽的哀伤 , 刚划下一道便无力再下笔 , 又好似滴落在笔记里干涸的泪痕 , 留下细细的一道 , 将往事晕染得面目全非 。
叶圣陶活到了94岁 , 妻子逝世这一年 , 他刚刚63岁 。 在此后 , 长达31年的时间里 , 这位孤独的老人真的就如之前那般 , “墨不在家 , 余则寂然无聊” 。
- 反对|他坚定反对包办婚姻,但自己却对旧式婚姻所娶的妻子从一而终
- 黎元洪|家里为她包办婚姻,她被逼成精神病,未婚夫得知:精神病我也要娶
- 假装|她反对包办婚姻,假装“精神病”,未婚夫得知后:精神病我也娶
- 新文化运动|她反对包办婚姻,假装得了精神病,未婚夫得知后:精神病也娶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