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二 )


经过朱橚的研究 , 王府总共筛选出四百多种食之无害的野菜和野果 。 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可食用野菜的生长特性 , 朱橚还在自己的王府中开辟了一块菜园 , 将寻访所得的植物栽种到菜地里 , 每天对这些野生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 。
倘若朱橚活在当代 , 那么 , 他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文章图片
朱橚之所以与这些野菜较真 , 可不是为了将它们当成观赏植物 。 朱橚不遗余力地种植野菜 , 就是为了长时间地研究野菜的毒理 , 防止百姓在长期服用野菜时中毒 。 为了分辨某种野菜是否含有毒性 , 口感如何 , 每当野菜成熟时朱橚都要亲自尝一尝 , 随后才会推广给当地的老百姓 。
朱橚研究的414种野菜野果 , 每一种他都亲自尝试过 。 为了教会老百姓辨识这些救命的野菜 , 朱橚将每一种植物的叶片、花朵、果实、枝干都画成图 , 每张图的背后还详细记载了植物的学名、生长环境、毒性、味道以及烹饪方法 。 朱橚的这本《救荒本草》 , 成了河南人民的福音 , 当荒年降临时 , 老百姓可通过朱橚的研究获知哪一种野菜可以吃 , 哪一种不能食用 。
时至今日 , 我们依旧能在这本《救荒本草》中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植物 。 其中的许多植物 , 都是被现代人当成观赏性植物的品种 。 若非朱橚编撰了这部《救荒本草》 , 恐怕时至今日还没有人知道石竹花、萱草这些植物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 。 当然 , 类似的植物志书古已有之 , 朱橚的《救荒本草》并非本草类书籍的开山鼻祖 。
我国远古时期便有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 , 后人假借神农之名创作了《神农百草经》 。 唐朝时期 , 又有时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 。 北宋时期 , 唐慎微与苏颂分别写就《证类本草》与《本草图经》 。 相比于朱橚的《救荒本草》 , 这些本草类书籍的历史要久远得多 。 不过 , 从功能上来看 , 上述本草类书籍均是医书 , 并非救荒类书籍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文章图片
仅在明朝之后 , 类似的救荒类本草才相继问世 。
并且 , 除了前文中我们介绍的《救荒本草》之外 , 同时期还涌现了如《野菜谱》、《茹草编》、《野菜博录》等书籍 。 从明朝时期救荒类本草的兴起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出 , 明代的自然条件可谓相当恶劣 。
朱橚虽然不是本草类书籍的开山鼻祖 , 但他却是中国本草研究者中第一个注意到救荒问题的先驱者 。 继朱橚之后 , 明朝相继出现了研究方向与之类似的植物学家 。 在朱橚数十年后 , 植物学家王磐横空出世 , 在《救荒本草》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可供百姓食用的野菜 , 并将这些救命的野生植物收录进《野菜谱》 。
据悉 , 《野菜谱》中出现了六十多种《救荒本草》未曾收录的野菜门类 。 为了方便百姓阅读记忆 , 王磐还将每一种野菜的食性编成诗歌 , 并配以插图 。 在王磐百余年后 , 又有一位名叫周履靖的植物学家踏上了研究野菜的旅程 。 因为周履靖所处的年代饥荒频发 , 所以周履靖沿着前人的轨迹展开研究 , 通过收录新品类的野菜创作《野菜博录》 。
朱橚为后世的植物学家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 明末徐光启在编修《农政全书》时 , 便将《救荒本草》收录其中 , 并给予这部先驱性质的作品极高的评价:“未尝忘田居 , 朝夕历览 , 详询前后” 。
明人对于野菜的研究 , 可以说 , 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史 。 正因为这些植物学家在野菜领域兢兢业业的探索 , 使得野菜这种平时无人问津 , 灾荒时挺身而出的宝贵食材广泛推广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文章图片
到了清朝 , 吃野菜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时髦的行为 。 不但老百姓热衷于吃野菜 , 连王公大臣甚至是皇帝都对野菜情有独钟 。
清朝最喜欢吃野菜的皇帝 , 便是雍正帝 , 据说 , 雍正每日的餐桌上必备野菜 , 无野菜而不欢 。 虽然雍正吃野菜有标榜自己节俭的嫌疑 , 但野菜的美味走上了帝王餐桌是不争的事实 。
雍正之子乾隆也是一名忠实的野菜爱好者 , 现代人喜欢吃的苋菜饽饽 , 据说 , 就是乾隆最爱吃的野菜食品 。 清代的灾荒现象较之明朝有所减少 , 所以老百姓吃野菜已不再是为了果腹 , 而是为了满足食欲 。
时至今日 , 野菜又被贴上健康食品的标签 , 野菜的卖价甚至比常见的蔬菜还要高 。 这也直接说明现代人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 野菜已成了餐桌文化中品味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