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朱橚 , 洪武朝五皇子 , 他的父皇便是威名赫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
拥有这样的身份地位 , 朱橚的人生理应是金光璀璨的 。 然而 , 这位生于帝王之家的皇子 , 却不喜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 , 反而沉浸于山林之乐 , 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个人进山采摘草药野菜 , 还时常将采回来的野草栽种于王府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文章图片
那么 , 身为天之骄子 , 朱橚为何如此热衷于野菜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还得结合朱橚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 从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 , 明朝是一个灾荒频发的时代 。 明朝饥荒爆发的频率可谓旷古烁今 。 从《明史》、《明实录》等典籍的记载来看 , 明朝时期流行的灾害主要有八种 , 分别为洪涝、旱灾、地震、雹灾、蝗灾、风沙、疫灾、霜雪 。
根据明朝史官对每一次大型灾害做出的统计来看 , 有明一朝总共发生过6199次自然灾害 。 在其中 , 亦不乏横跨多个省区的超大型灾害 。 长久以来 , 中国都维持着传统的农耕社会 , 明朝的主要经济支柱便是农业 。 频发的自然灾害 , 直接威胁到明朝的农业发展 。 随着各种灾害的侵袭 , 老百姓的耕田被摧毁 , 耕种的庄稼毁于一旦 。
根据记载 , 洪武至永乐年间黄河流域的洪涝、旱灾、蝗灾极其严重 。 永乐八年期间 , 黄河水位暴涨 , 超过一万四千户百姓受灾 , 二十万头牲畜被洪水卷走 , 七千五百亩田地被洪流吞没 。 老百姓最珍贵的财富被一场大水带走 , 失去了住所和耕地的农民流离失所 , 无家可归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文章图片
当然 , 之所以明初灾荒频发 , 亦有前朝遗祸之过 。
明朝以前元朝 , 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实行了压迫政策 , 以至于 , 百姓无法安定生活 。 明初战乱结束时 , 人们尚不能从伤痛中恢复过来 , 所以出现了“禾苗尽槁 , 菽麦无收 , 穷困极矣……民拾草子充食”的景象 。 故事的主人公朱橚 , 便身处这样的时代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虽然 , 朱橚是显赫的皇子 , 但皇子的身份却并非与生俱来 。 朱橚出生时 , 他的父亲朱元璋还是元室眼中的反贼逆党 。 直到朱橚八岁时 , 朱元璋这才驱逐蒙元皇室 , 开创大明国祚 。 因为 , 朱元璋的皇位是通过起义得来的 , 所以他对于皇权十分敏感 , 生怕有人会沿着自己的前车之鉴 , 推翻他毕生的心血 。
即便是亲生儿子 , 朱元璋亦会抱着严防死守的态度 , 杜绝他们造反的可能 。 朱元璋将每个儿子都打发离京 , 给他们拨划封地 , 并命令这些儿子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属地 。 朱橚的封地 , 便是河南开封 , 在当时属旱涝灾害的重灾区 。 刚刚来到开封的朱橚年少轻狂 , 漠视父亲制定的禁令 , 擅自离开封地返回故乡凤阳 。
最终 , 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后 , 眼中揉不得沙子的老朱立即将儿子治罪 , 将他打发到环境恶劣的云南去了 。 明初时期 , 云南尚未得到开发 , 是时人眼中的“蛮荒之地” 。 朱橚见当地的生活条件艰苦 , 有许多老百姓受病痛所扰 , 心地善良的他立即组织王府里的大夫撰写《袖珍方》 , 造福大众 。

朱元璋后代中,唯一一个“仁心皇子”,用一本书救活了无数人
文章图片
《袖珍方》就像是现在的“口袋书” , 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册子 , 但里面却收录了不少医学常识 , 方便百姓进行查阅 。 朱橚年幼时曾经历战乱 , 所以对百姓受到的伤痛感同身受 , 加上他生来对医学感兴趣 , 所以便以自身所学惠利于民 。
人心毕竟是肉长的 , 朱橚毕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 , 早年他擅离封地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 。 所以 , 朱橚在云南待了两年后 , 朱元璋便将他召回开封 。
两年的云南之行 , 让朱橚更加坚定了悬壶济世的初衷 。 重返开封之后 , 朱橚便开始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 , 准备用实际行动解决河南黄泛区的灾荒 。 当时的粮食年产量不足 , 所以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 , 往往会来到山上自行采食野果野菜 。
当时的人们对野生植物缺乏了解 , 所以经常会出现误食中毒的现象 , 每年都有人因野菜中毒致病 , 甚至毒发身亡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朱橚立即开始研究野菜 。 朱橚带着府上的幕僚 , 沿着封地的边界寻访“山野平地”的“野老田夫” , 向他们询问植物学知识并采集野菜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