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李世民 唐高宗 长孙
文章图片
公元653年 , 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吴王李恪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死刑 。 在刑场上 , 李恪却视死如归 , 并撂下了一句狠话:
"社稷有灵 , 无忌且族灭!"
很显然 , 李恪是在诅咒害死自己的仇人的--长孙无忌 。 众所周知 ,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兼头号亲信 , 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 。 而李恪为何要如此痛恨长孙无忌 , 甚至诅咒其族灭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之长孙皇后的长兄 , "与太宗友善" 。 在隋末内战中 , 常从秦王李世民征讨 , 立下了很多战功 。 天下平定后 , 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争夺皇嗣之位 , 而长孙无忌也始终站在李世民一边 。
文章图片
玄武门之变时 , 长孙无忌与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促成李世民下决心发动政变 , 而长孙无忌本人更是赤膊上阵 , 帮助李世民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 因此在贞观元年 , 李世民将之封为头号功臣 , 进封齐国公 , 实封千三百户 , 位居诸功臣之冠 。
随着长孙无忌的日渐显赫 , 他的妹妹长孙皇后却深感不安 。 她见李世民不但大肆封赏长孙无忌 , 还经常将之"引入卧内" , 彻夜长谈 。 长孙皇后熟读经史 , 心知外戚宠遇过剩 , 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 因此长孙皇后劝谏道:
"妾既托身紫宫 , 尊贵已极 , 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 汉之吕、霍 , 可为切骨之戒 , 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 "
文章图片
正所谓"月满则缺 , 水盈则溢" , 外戚家族权势过盛往往意味着衰亡与死亡 。 长孙皇后不忍见汉代吕氏、霍氏族灭的悲剧在长孙家上演 , 因此她屡次劝谏李世民 , 不要让长孙家的兄弟子侄遍布朝廷 , 更不能让长孙无忌位列宰相之位 。
然而 , 李世民非但没有因此削弱长孙无忌的权位 , 反而让他步步高升 , 委以重任 。 但在长孙皇后的规劝下 , 长孙无忌颇能收敛自己 。 毕竟李世民虽然表面宽厚 , 但是厚黑起来 , 可是连自己兄弟都能杀的 。
长孙无忌的韬晦之术 , 主要有二:其一 , 长孙无忌连续多次向李世民请求辞官 。 他之所以三番五次这样做 , 是为了营造自己的无心权术 , 不贪慕高位重权的人设 , 使唐太宗打消了外戚夺权干政的顾虑 , 长孙无忌自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和重用 。
其二 , 长孙无忌从不犯颜直谏 。 太宗一朝23年 , 长孙无忌虽然高居宰执 , 却从不像魏征、马周一样大胆进谏 , 指出李世民的过失 。 相反 , 长孙无忌关于政事的言论多是恭维之词 。 一次 ,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等人说:
"人臣顺旨者多 , 犯颜则少 。 今朕欲自闻其失 , 诸公其直言无隐!"
文章图片
简单来说 , 就是李世民希望长孙无忌等人向自己直言过失 , 不要有任何隐藏 。 对此 , 魏征、马周等人 , 都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李世民的过错 , 唯有长孙无忌厚着脸皮说:
"陛下无过!陛下文成武德 , 跨绝古今 , 我等顺应都来不及 , 实在看不到陛下有哪些过失!"
李世民在历史上虽然有喜欢"直谏"之名 , 但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听奉承话 。 当其他朝臣毫不留情地披露唐太宗政策失误之时 , 长孙无忌奉承阿谀的话会让李世民找到君主的那份尊严和自信 。 因此从内心里来说 , 李世民对于长孙无忌 , 要比其他朝臣更为亲近 。 虽然李世民屡次声称 , 他离开那些阿谀奉承的奸臣 , 但他怎么也不想到 , 贞观朝最大的奸臣 , 就在自己身边 。
文章图片
虽然长孙无忌在贞观朝缺乏建树 , 但在李世民看来 , 他仍是自己心目中第一的臣子 。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 , 李世民曾为储君之事万分烦恼 , 到底是选择"备受宠爱"的魏王李泰 , 还是"英武类我"的吴王李恪 , 都让李世民难以抉择 。
而就在这时 , 长孙无忌却一改往日谨言慎行的作风 , 大胆献出关键性建议 , 即将"仁孝"的晋王李治立为太子 。 对此 , 李世民满心疑虑:
"李治是在太柔弱了 , 恐怕他守不住国家 。 吴王李恪和我一样英武 , 还是立他为皇太子吧!"
文章图片
但是长孙无忌却坚决抗争 , 以为不可以 。 李世民见长孙无忌如此罕见地忤逆自己 , 于是怒道:
稿源:(360kuai)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70387.html
标题:唐高宗|处斩前,李世民三皇子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李世民死前的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