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从唐玄宗开始 , 诗赋代替杂文成为进士科考题的三项内容之一 , 这一变化直接促成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局面 。 今天 , 我们仍然可以从《全唐诗》里找到唐人科举考试的同题诗——那些以“赋得”二字开头的 , 且为五言六韵的多是 。 “流水传湘浦 , 悲风过洞庭 。 曲终人不见 , 江上数峰青 。 ”就出自诗人钱起在德宗贞元十二年的省试试题 。 值得一提的是 , 唐朝的科举考试还承袭了一部分始于东汉的荐举制度 , 即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可向主试官推荐人才 , 并参与决定名单名次 , 谓之“通榜” 。 应试的士子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写成卷轴 , 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 , 称为“行卷” 。 几乎所有参与科考的唐代诗人都有过行卷的经历 , 就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不例外 。 李白在他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开头就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 , 但愿一识韩荆州 。 ”杜甫则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极力吐露自己多年困居长安求仕的心酸:“” 。 应试的士子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写成卷轴 , 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 , 称为“行卷” 。 几乎所有参与科考的唐代诗人都有过行卷的经历 , 就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不例外 。 李白在他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开头就写道:“#FormatStrongID_6#”杜甫则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极力吐露自己多年困居长安求仕的心酸:“”
文章图片
田居
对于唐朝人来说 , 远离喧嚣、战乱的平和田园生活是一种心灵的信仰 。 他们用诗歌记录下这样的生活 , 留存于历史 , 更成为了一种文化基因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朱陈村》的乐府诗 , 讲述了自己路过徐州古丰县朱陈村时所看到的场景 。 诗里写道:“有财不行商 , 有丁不入军 。 家家守村业 , 头白不出门 。 生为村之民 , 死为村之尘 。 田中老与幼 , 相见何欣欣 。 ”土地 , 不仅承载了唐朝普通农家从扎根到繁衍、从繁衍到鼎盛的梦想 , 更安放着一种浸透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 让唐人世代相守的 , 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土壤呢?唐代继承了北魏、隋以来的均田制 , 将土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 。 《通典》记载 , 唐代只有18岁以上男子才有授田资格 , 一名成年男子可以获得永业田20亩 , 口分田80亩 , 合计为唐制的一顷土地 。 初唐和盛唐时期 , 得益于均田制 , 唐人的生活和状态丰满无比 , “女汲涧中水 , 男采山上薪”的安稳生活 , 在唐诗中宛如一幅静止的画面 , 留存于历史 。
文章图片
王维在《渭川田家》中记录了自己在京畿渭水边看到的农村:“斜阳照墟落 , 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 , 倚杖候荆扉 。 雉雊麦苗秀 , 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 , 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 , 怅然吟式微 。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庄 , 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 , 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 在野鸡的叫声里 , 小麦已经抽穗 , 蚕即将吐丝 。 陆续荷锄归来的村民彼此打着招呼 , 说着家常 。 此情此景 , 让诗人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的“式微 , 式微 , 胡不归?”事实上 , 史籍中所记载的唐代村庄 , 从一首我们都熟知的唐诗中就能得到印证 , 那便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 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 , 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值得一提的是 , 得益于唐朝广泛的中外交流 , 待到唐中后期 , 皇家或民间的园圃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动植物舶来品 , 其中就包括来自西域的葡萄和水仙 , 以及来自南方的菩提树和莲花 。 专门研究唐朝舶来品的西方汉学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还提到了七世纪康国(撒马尔罕)向唐朝进贡的“金桃” , 根据书中的说法 , 这种将桃树枝条嫁接在柿子树上的生产技术 , 连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都知晓一二 。
文章图片
在师永涛看来 , 远离喧嚣、战乱的平和田园生活是唐朝人一种心灵的信仰 , 唐人因此写下大量的田园诗 , 来表达他们对于田园的眷恋 。 事实上 , 即便是在嘈杂如今日的21世纪 , 许多人依旧怀有归园田居的梦想 。 中国人对于田园、小舟、流水和农人的情感眷恋 , 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农业传统的国家;另一方面 , 田园安放着一种浸透心灵的静 。 这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 来源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更来源于人们对自由的渴望 。
稿源:(历史小弟弟)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9863.html
标题:那些我们熟悉的唐诗里,铺展了怎样的唐人生活画卷(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