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赵某 李自成 崇祯
赵一桂不禁悲从中来 , 潸然泪下 。
邢某对他说 , 按照汉家故事 , 帝王的棺材须取东山之木 , 要数人合抱那么大的 , 把中间凿空 , 饰以丹漆垩灰 , 奢侈点的 , 还得杂以金玉 , "外施金台银阁 , 以为之座" 。
邢某还说 , 下葬的时候 , 还得"隧道通宫 , 明器毕具 , 刻木为宫人、黄门状 , 甚则杀人以殉 , 鱼灯石马 , 罗列隧前 , 百官负土为坟 , 各种一树 , 以为纪念" 。
不过他也表示 , 如今群臣大多投靠了新朝(清) , 哪个还在乎这些 , 纵有几个遗老去凭吊 , 充其量不过洒几滴猫尿而已 。
赵一桂听了 , 更加伤感 , 唏嘘不已 , 激愤地说 , 小臣无状 , 宁毁家为此义举 , 愿黄门左右翼我 , 则感激不尽 。
文章图片
04
赵一桂找来工匠 , 先是掘土出棺 。
只见棺木腐朽 , 木屑片片脱落 , 开棺一看 , 帝、后竟颜色如生 , 只是衣冠变了颜色 , 微微暗淡 。
赵一桂悲悼良久 , 邢某亦伏地恸哭 。
然后他们带着银子 , 前往市中 , 向商家订购礼服仪品 。
他们找的那位商家 , 之前在尚衣司(主管各宫妃嫔衣物洗條)做事 , 孰知宫中仪仗及服制 。
赵一桂找他商议 , 他不但态度积极 , 还表示只收半价 , 成全这桩义举 , 赵一桂感激不尽 。
然而 , 即使只收半价 , 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
而这 , 还是在精简了的情况下--按照之前的计划 , 葬礼服物所需开支 , 大约要两三万两银子 。
赵一桂认为先帝以节俭之德昭著天下 , 这样太过于奢华了 , 有损先帝盛德 , 建议酌情精简 , 邢某也深以为然 。
随后 , 他们开始开挖田妃墓土 。 挖开田妃陵墓 , 由甬道进入 , 只见正殿列俑成行 。
"衣履执器如生人 , 尊彝帷帐之属悉具 。 前列祭品 , 簠簋完好 , 银釭膏火未灭也 。 朱漆梓宫居中 , 钟虡无恙 , 旁罗殉葬之玩好物甚具" 。
赵一桂与邢某商量了一下 , 将崇祯和周后的棺材抬入 , 把田妃的棺椁移于右 , 崇祯的棺材居中 , 周后居左 。
这时他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 田妃有椁 , 而帝、后俱无 , 经过商议 , 便把田妃的椁给了周后 , 为帝另外做个纹木之椁 , 饰以钿漆 。
费用不足 , 邢某请义士孙繁祉、刘再昌等人捐了数百金 。
棺椁做成 , 安设妥帖后 , 他们又增购祭祀三牲、纸钱、金银锞锭等等 , 奉奠策祝 , 自然又是一场哀哭 。
除了邢某和各位义士 , 请来干活的数十位力工 , 人人酸鼻流泪 , 泣不成声 , 附近居民闻讯 , 也纷纷前来致吊 。
县官知道后 , 若有所感 , 表示将向朝廷请示 , 所有开销由县财政支付 。
赵一桂却坚辞不受 , 然后他和邢某带着被褥 , 远遁他乡 。
县官派人寻找 , 始终没有找到 。
后来 , 有人问赵一桂为何不接受县官的"好意" , 他回答说:
吾何必以清白体供其鱼肉?且即不得祸 , 而假先帝遗骸以沽荣名 , 尤不忍为也 。
据"事涉清代十世掌故"的《十叶野闻》 , 诞生于清初的《东华录》和《开国方略》等书 , 说:
"以帝仪葬明思宗"--以前的皇帝是如何安葬的 , 崇祯就是如何安葬的 。 意思是 , 对待明朝这个亡国之君 , 清朝还是够意思的 。
据《圣安本纪》及《泣血录》等书 , 说:
到李自成入宫后 , 把崇祯皇帝和同样自尽殉国的周皇后的尸体 , 放在一块柳木板上 , 在宫门外暴尸三日 , 才得以收殓 。
而所谓收殓 , 不过是给他们穿了一身纸衣 , 用简陋至极的棺材装了尸体 , 在荒草丛中随便挖了个坑 , 把棺材往坑里一丢了事 。
如此处理一个皇帝和皇后的尸体 , 实在是太不像话 , 以至于明朝的遗臣 , 都不忍落笔记录 。
后来 , 清代学者邵青门先生在其巨著《国朝文录》里 , 提到了一位名叫赵一桂的小商贩 , 人们才知道 , 那以后还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 。
再后来 , 《十叶野闻》的作者客居京师 , 偶遇太学生赵某 , 两人谈起明末之事 , 赵某说赵一桂是他远祖 , 他们家藏有这位祖先的笔记 , 笔记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 没有丝毫遗漏 , 比邵青门先生所记更加详细 。
赵某说完 , 向《十叶野闻》作者口述其大略 , 后者纪而录之 。
文章图片
02
根据赵某的讲述 。
其先祖赵一桂是个小商贩(清史稿中是小吏) , 主要贩卖布匹和丝绸 , 经常在各坐商之间往来 , 为他们供货 , 平生志向 , 和其他小商贩没有区别 , 惟愿生意兴隆 , 多挣点钱 , 把日子尽量过好一点而已 。
稿源:(360kuai)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39571.html
标题:赵某|崇祯死后,一位小商贩“盯”上了他的遗骸(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