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决|薛仁贵VS钦陵——战神之间的对决( 七 )


况且后来唐廷严惩薛仁贵,也从侧面证实了他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真像唐史所述,是郭待封“不用仁贵策”而导致即将大胜的唐军突然惨败,那唐廷肯定会重惩郭待封,而对薛仁贵和阿史那道真从轻发落,又怎会“三人皆免死除名”,施以同样的处罚呢?显而易见,在当时的唐人眼中,郭待封并没有犯下什么令大家深恶痛绝的过错,这与如今的主流舆论把战败责任全推给他是极不一致地。其实从吐蕃军自始至终未曾进攻乌海,就能够确知“仁贵策”已经失败,郭待封随机应变,据势而为又有什么过错?
六、被俘
唐史中对大非川惨败的结局遮遮掩掩,不肯细述,只说是十几万大军“死伤略尽”,而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几位将领“仅以身免”。《新唐书-陈子昂传》中又记载唐军“一甲不返”,由此可见唐军是在被包围后全歼了,而不仅仅是被击溃。《资治通鉴》中记载得略详细些,说薛仁贵在全军覆没后,“与钦陵约和而还”,还擅自与吐蕃缔结了一个停战协议,和谈条件就是大唐彻底放弃吐谷浑,唐军从此不再进入吐谷浑领地。此约之后,吐谷浑失去了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日月山以西自此彻底为吐蕃所控。
虽然史书中对薛仁贵与吐蕃“约和”的过程有所避讳,语焉不详,但他既然还去和吐蕃人和谈定约,那所谓的“仅以身免”,自然就不可能在唐军被击溃时趁乱突出重围了。而既然在约和之后,仍然只有几名将领能够回国,那定约自然也不可能是在大军覆没之前。否则薛仁贵既然手中尚有数万成建制的部队,又已经在谈判中做出了重大让步,那他就算再无耻,也不可能勒令这数万将士放下武器,后半生留在青藏高原上给吐蕃人当奴隶,以换取自己和几个将领能够安然归国吧。况且,既然绝粮的唐军被重重围困在青藏高原之上,十几万将士一个没能跑掉,他们几个将领凭什么就能那么幸运地逃走,天下有这么巧的事儿么?

对决|薛仁贵VS钦陵——战神之间的对决
文章插图
真相其实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十几万唐军确实“一甲不返”,全军覆没,而薛仁贵也显然在吐蕃人的总攻中被生擒。他非但没有选择轰轰烈烈的战死或者自尽,而是以俘虏之身,越权替大唐帝国许诺永久放弃吐谷浑,达成和议,以此换取自己和其他几员主将被放归,这无疑是一种为了自己苟活而出卖国家利益的可耻行为。他后来被“械送京师”,“免死除名”,固然主要是因为丧师辱国,但恐怕与此次为了逃生而擅自做主,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也不无关系。
虽然在“民族英雄”这个光环的庇护下,主流舆论至今仍然不肯承认薛仁贵被俘这个昭然若揭的事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料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历史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有勇气说出这一点,所以想必真相被揭破的日子也不会太过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