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主帅昏聩让大军一败涂地,为国家招来灭国之祸

吴王阖闾任命孙武为主将以救蔡的名义伐楚 , 可说是尽了最大的兵力和最大的速度 , 求胜之心非常迫切 。 楚军主将囊瓦见吴兵来势凶猛 , 不敢与吴军接战 , 立即撤围往回退却 , 又担心吴军追赶 , 一路往西 , 直到渡过汉水(在行程上是从河南驻马店市东到湖北襄阳市东) , 才在汉水南岸(因汉水大略呈东南——西北走向 , 所以也可称西岸)安营扎寨 。 囊瓦惟恐不是吴军对手 , 又接连向郢都告急 , 请求楚昭王再派援兵 。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主帅昏聩让大军一败涂地,为国家招来灭国之祸】再说吴军 , 见囊瓦率楚军后撤并驻扎于汉水之南 , 孙武立即命令将舟船留在淮河水湾(泊船的具体地点 , 一说是安徽淮南市凤台县 , 一说是河南信阳市潢川县 , 二地相距有一段距离 , 联系上下文 , 潢川的可能性大一些) , 之后取陆路 , 由唐、蔡军作向导 , 穿过楚国北部边境的大隧、直辕、冥厄三处险要关隘(三关都在现信阳市以南 , 与湖北省广水市、大悟县的交界处) , 深入楚国腹地 , 到达汉水东岸 。 伍子胥对这个决策感到不解 , 就问孙武说:“水战是我们的强项 , 现在为什么要丢下舰只走陆路呢?”孙武回答说:“我军兵力远远比不上楚军 , 所以必须要速战 , 如果乘船一路逆行 , 到达前线时楚国大军就会集结完毕 , 我们再要想与楚军交战 , 那取胜的希望就会非常渺茫 , 所以要趁着楚军尚未做好准备 , 取陆路发动奇袭 , 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伍子胥非常佩服 。
再说囊瓦 , 驻扎在汉水西岸之后 , 日夜派人打探吴军的动向 , 当他听说吴军已到达汉水东岸 , 担心吴军会渡过汉水与他交战 , 愁得寝食不安 。 不过当他听到吴军把所有战船都留在淮河湾这个消息的时候 , 又立即放宽了心——吴军没有渡船 , 难道他们会飞过汉水不成?
再说楚国国内 , 楚昭王见到囊瓦的告急文书 , 立即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 其时吴军已经到达汉水东岸 , 吴军的进军速度令楚国君臣无不胆寒 , 如果吴军渡过汉水直袭郢都 , 那么楚国都城就有可能被攻破 , 就算不至于真正亡国 , 但政治上的影响那可实在是太大了 。 而国内军事才能出众 , 能够与吴军匹敌的 , 也就数左司马沈尹戍了 , 于是楚昭王派沈尹戍带领一万五千援兵 , 急速前往汉水西岸 , 帮助囊瓦抵抗吴军 。
沈尹戍火速赶到两军前线 , 由于分散在各地的其他援军尚未到来 , 吴军在何处渡江不得而知 , 而楚军兵力虽多 , 但还不足以在汉水沿岸筑起一道无论是任何地点都令吴军无法突破的防线 。 沈尹戍向囊瓦建议说:“吴国军队的优势是水战 , 现在他们丢弃战船取陆路而来 , 可说是以其之短攻我之长 , 再加上吴军孤军深入 , 虽说他们的补给由唐、蔡二国提供 , 但他们供给线拉得太长 , 一定不会持久 , 所以既不占天时 , 又不占地利 。 令尹您率大军(中军)在正面牵制吴军 , 不要与他们急着交战 , 我率一支偏师绕到吴军背后 , 烧毁他们的战船 , 再用木石塞断三处关隘 , 这样一来 , 吴军水路陆路都会被截断 , 无路可逃 , 等到这个时候 , 令尹您从正面攻击吴军 , 我从背后夹击 , 吴军腹背受敌 , 就会被我们全歼于此 。 ”
囊瓦一听 , 感觉对吴作战的思路一下子变得清晰无比 , 他非常赞同沈尹戍提出的作战计划 , 于是叫沈尹戍带兵绕道吴军身后 , 自己率领大军在汉水西岸列营 , 与吴军相持 。
客观来讲 , 楚昭王派沈尹戍率军前去与吴军对敌 ,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 但是 , 他没有下令将前方的最高指挥权由囊瓦移交给沈尹戍 , 这却是最大的败笔 。
沈尹戍和囊瓦商定前后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后带兵绕道吴军后方 , 谁知他前脚刚走 , 囊瓦后脚就擅自改变了作战计划 。 囊瓦改变计划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这个作战计划实现 , 那么沈尹戍就会立下大功 , 他囊瓦的无能就会被反衬出来 。 他想正面击败吴军 , 把功劳揽在他一个人的头上 。
而实际上 , 就连这个改变计划的主意 , 也并不是囊瓦想出来的 , 而是沈尹戍留下帮他助战的一个叫武城黑的大夫提出来的 。 囊瓦贪污受贿是一把好手 , 但带兵作战绝对是个外行 , 在与敌军交战之时 , 他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军事方略 , 基本上都是被动应付 , 能凭着充足的粮草把对手耗走就耗走 , 耗不走就被对手打得逃跑 , 从来也没有取得过任何像样的胜利 。 而在沈尹戍走后 , 他经部将这么一鼓动 , 竟然异想天开地认为楚军真的可以凭着优势兵力从正面击败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