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另外三大水师,为何不驰援北洋水师

1895年 ,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 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 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 。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 洋务运动兴起 , 清政府先后建立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四大舰队 。 在惨烈的甲午海战中 , 北洋水师独木难支 , 最终全军覆没 。 那么 , 包括南洋水师在内的其他三大水师 , 当时为什么作壁上观 , 而不前往救援呢?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另外三大水师,为何不驰援北洋水师
文章图片
(丁汝昌)
福建水师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 也是舰船国产化率最高的水师 。 随着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学堂的相继设立 , 舰队规模和人员储备均达到一定水平 。
1884年的中法“马尾海战”中 , 由于实力差距和指挥失当 , 半个小时之内 , 福建水师11艘舰船中9艘被法军击毁 , 两艘自沉 , 19艘运输船全部沉没 , 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 从此一蹶不振 。 至甲午之战时 , 福建水师早已没有往日荣光 。 显然 , 想要前往营救北洋水师 , 也没有那个能力了 。
早在甲午战争前20年的1874年 , 日本便蓄意侵占台湾 。 清廷派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赴台处理相关事宜 , 海防逐渐引起清廷的重视 。 1875年 , 兼理福州船政的两江总督沈葆桢受命筹建南洋水师 。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另外三大水师,为何不驰援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同时筹办 , 清政府每年从海关中拨银400万两 。
由于经费不足 , 加之北洋水师有晚清大佬李鸿章坐镇 , 故采取先北后南、重北轻南的策略 。 自甲午海战之时 , 南洋水师虽然号称国内第二水师 , 但无论是吨位、舰艇数量、装备、技术和人员方面都远逊于北洋水师 。 当时 , 北洋水师拥有战舰大小25艘 , 辅助舰船50艘 , 运输船只30艘 , 官兵四千余人 。 南洋水师的十几艘舰船 , 大多是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厂制造 , 少数购自英德 , 与北洋水师相比 , 不可同日而语 。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另外三大水师,为何不驰援北洋水师
文章图片
(李鸿章)
战争打的是人 , 打的是装备 。 花钱养人买装备 , 归根结底打的是钱 。 时任户部尚书的清流领袖翁同龢 , 与北洋大臣李鸿章之间的个人恩怨与政见不合 , 也极大地迟滞了清朝海军建设的步伐 。
翁同龢以朝廷财税紧缺为由 , 大肆削减海军军费 , 致使北洋水师多年来不曾购买新舰 , 枪炮、锅炉 。 舰体老化严重 , 甚至无钱购买优质燃煤 , 只能以劣质燃煤代替 。 作为清朝水师“嫡长子”的北洋水师尚且如此 , 南洋水师的情况可见一斑 。
基于这种情况 , 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 , 李鸿章对南洋水师是否前来参战并不热心 , 并且认为面对日本海军 , 北洋水师尚且未必能与之一战 , 南洋水师更是不堪一击 , 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
随着战事的深入 , 清廷也不得不命令南洋水师驰援北洋水师 。 南洋水师以装备陈旧、人员缺乏为由 , 要求北洋水师甚至广东水师派遣舰艇管理人员 , 但始终未被解决 。 这样一拖再拖 , 终究没能赶赴黄海战场 。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 ,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 以汉人为主的封疆大吏 , 清廷已基本失去了控制权 。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另外三大水师,为何不驰援北洋水师
文章图片
(甲午战争)
除了南洋水师装备、人才问题以及南北洋之间的派系斗争之外 , 南洋水师所承担的重要防务也让其束手束脚 。 北洋水师的驻地以威海、旅顺、大沽为核心 , 负责拱卫京师 。 南洋水师除了负责东南沿海的海防事宜 , 长江的江防也是其重要职责 。 毕竟江浙一带早已是帝国的财富中心和粮税重地 , 一兵一卒都不可轻举妄动 。
福建水师一蹶不振 , 南洋水师自顾不暇 。 广东水师倒是被动参与了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 。 1894年 , 广东水师的主力舰广甲、广乙、广丙号北上参与南北洋水师大会操 。 这时候甲午战争爆发 , 三舰便滞留北洋 , 受北洋水师节制调度 。
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 , 广东三舰的命运不会好到哪里去 。 其中两舰在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中先后被击毁 , 另一舰在威海卫海战中被俘 , 编入日本海军序列 。
如此看来 , 南洋水师没有参战 , 不知是福是祸 。
1909年 , 清政府合并各大水师 , 设立远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 四大舰队退出历史舞台 。
仅过了一年多 , 清政府也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