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名|南朝赫赫威名的军队,因多次兵变而覆灭

北府军,又被称为北府兵,两晋时期东晋谢玄主持所创立的一支军队,一开始北府兵的权力只属于谢氏家族,后来几番易主,并成为南朝军队主力。
威名|南朝赫赫威名的军队,因多次兵变而覆灭
文章插图
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前秦一统北部中原(也可称中国),东晋帝王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下昭寻求忠臣良将镇御北方。当时的权臣名叫谢安,皇帝就命令谢安的侄子谢玄来担此重任。朝廷立即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等职位,希望他威震广陵。当时的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难而来的流民,谢玄走马上任以后,在这些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刘劳之等),并迅速建立了一支军队。当时京口又名北府,故而其军得名北府兵。太元八年,北府军在淝水之战中一举击败前秦大军,并乘势追击,北府军自此一战后,青史留名。太元十二年,谢玄因罪被解除了北府军的军权,司马恬、?王恭先后代之,北府军开始便成了军阀。?晋安帝隆安元年,王恭带着北府军起兵造反,第二年被刘牢之所杀,并取代其为北府军领袖,继续为东晋效力。此后北府军的主要作用就是镇压孙恩、卢循的天师道起义军。晋安帝元兴元年,北府军奉命征讨在荆州割据的恒玄,不料,刘牢之立即投降桓玄,桓玄称帝后决定削减刘牢之的兵权,不肯大权旁落的刘牢之意图起兵反抗,可惜的是,因为他投降桓玄的缘故使得他丧失军心,最终在众叛亲离之下自杀身亡。元兴三年,原北府军参军刘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将其杀死。后来刘裕称帝,建立宋,北府军成为其皇家军队的主力。
威名|南朝赫赫威名的军队,因多次兵变而覆灭
文章插图
北府军我们大概了解了,现在来学习一下北府军的兴盛存亡,了解古代军队的更迭:(1)北府军的出现:为充实北方的军事力量,保卫首都安全和抵制上游桓氏势力东山再起,谢安打算成立新军。于是朝廷任命谢安侄子谢玄做为南衮州刺史,负责筹组新军。谢玄立刻就把南兖州的军事机关从京口移到广陵,南徐、南兖两州侨户纷纷应征入伍。在当时,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骁勇善战应选。于是谢玄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率领选拔的精锐作为前锋。当时的晋朝百姓称京口为北京,所以当时人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太元四年五月,前秦兵遇到了危险、,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立即向三阿施以援手,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溃逃。淝水之战,北府兵神无比勇,再次成为击败前秦的中坚力量。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北府的将领也成为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谢安组建北府兵除了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扬州城“权重而力弱”的局面。孝武帝宁康三年,桓冲把扬州的事权让给谢安,自己出任都督出镇京口。太元二年,镇守荆州的桓辖死,桓冲还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荆州刺史。谢安使桓冲从京口退至故孰,再退至桓氏根据地荆州,主要是借用了褚太后与王皇后的权力。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军事依托的状况,谢安令玄在广陵组建北府兵。组建之初,桓冲坐镇荆州,仍以四方镇杆为己任,还瞧不起扬州的力量。淝水之战时,恒冲为了自己的国本,认为谢家没什么用,但是结果出乎意料。桓冲死后,荆、江二州守宰并缺,谢安还是让桓冲的侄子桓石民镇荆州,桓石虔镇豫州,并改任桓伊为江州。谢安的处置令朝廷出现了难得安定的局面,事实也确实如此,北府兵建立前,大都是镇守荆州的将领最容易起兵造反,对抗朝廷。北府兵建立以后,荆州驻守的将领必须与镇守京口的北府兵将领联合起来才能成功。晋安帝兴元元年,荆、江州刺史恒玄反叛,由于收买了刘牢之而获得成功。而后刘裕击灭桓玄恢复晋室,最终又取晋帝而代之,都是依靠了北府兵为骨干力量。(2)转型:淝水之战后不到二年,谢安为了避开司马道子,出任广陵官员,让出中枢朝权。太元十二年正月,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取代谢玄兵镇淮阴,征掉谢玄去做会稽内史,强制性解除了他的兵权。太元十五年,孝武帝任命皇后的哥哥王恭为都督。北府兵为王恭掌握。隆安元年,王恭在京口起兵反对司马道子和王国宝,北府兵成为朝廷内部纷争的工具,次年王恭再次起兵,其司马刘牢之反戈击灭王恭,并替代王恭成为都督,镇守京口。隆安三年,孙恩起义,北府兵又成为镇压起义兵的主要力量。(3)毁灭:经过了一系列的兵变。北府兵根据地京口和广陵,分别由桓修和桓弘管理,北府兵士众由诸桓分领,北府兵至此被瓦解。从东晋太元二年北府兵建立,到太元十二年谢玄解除兵权,共十年。从太元十二年至元兴元年,共十五年,北府兵主要掌握在刘牢之手中。元兴三年,刘裕在京口重组北府兵,但这不是北府兵的重建,而是一个新的王朝军队的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