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三 )


作为时局中人,司马迁没有对这种现象做什么评论。不过他在记述汉武帝款待西域客人的盛况时,竟然用了“酒池肉林”一词。当然,西域人喜欢喝酒吃肉,这个说法完全可能是写实的,但这个词会引起什么样的联想,大家都懂的。
溯本追源,这一切浪费的源头,就是因为张骞。
在这里,《史记》和《汉书》的差异值得一提。张骞死后,他那个“结好乌孙”的方案,倒是不断取得进展。到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王昆莫送来千匹良马,请求迎娶汉朝的公主,汉武帝答应了,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汉武帝的侄孙女)嫁到了乌孙。昆莫是个60多岁的老头子,后来刘细君又改嫁给他的孙子。
关于这件事,《汉书·西域传》的记叙比司马迁详细得多。班固称,公主嫁到乌孙后,和衰老的丈夫言语不通,感到悲愁,创作了著名的《黄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汉武帝听说后非常同情,隔几年就派使者给公主送去很多财物。等到昆莫死后,细君公主拒绝嫁给昆莫孙子的时候,武帝就立刻表现出严厉的一面:“按照乌孙国的风俗去做,我要与它共灭匈奴。”小女子的感受,当然不能坏了国家大事。
不论这支歌是公主所作、传回中原的,还是同情她的文人创作的,总之,这样的歌词反映了汉地社会的一种情绪:公主远嫁,极易激起汉家男儿的怒火,文人的伤情更会泛滥得不可收拾。
这件事自然也要归罪于张骞。按照《史记》记载,这件事其实和张骞无关。但《汉书》却加入了张骞对汉武帝说“汉遣公主为夫人”的台词。显然,是100多年来对张骞的愤怒情绪,促使班固时代的人们相信,他必然会说出这样一句罪恶的话。
后世很长时间里,张骞不算受到关注的人物。民间很少会根据他的事迹编制故事,正史提及他的次数也不算多。偶尔有人注意到张骞对皇帝的忠诚,愿意把他和苏武并列赞美几句,也总是把苏武放在前面——事实上,即使不比功绩、只谈年代,张骞也应该比苏武早一些。还有人对张骞极其憎恶,宋代黄震评价张骞说:“甚矣,小人逢君之恶何甚矣!”清代大学者王鸣盛则说张骞“首倡邪谋”。
通西域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付出代价,才能转化为成果。近代以来,中国人才真正感受到“张骞凿空”的重要意义,对张骞的评价自然也截然不同。然而,站在古人的立场,也不能说司马迁他们的看法都是偏见。他们当然无法预知现代人的主权观念和对国际关系的理解。既然注定身为“代价”,自然只能在代价的立场上发出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