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用贯通中国史的眼光看,张骞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人物。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英雄气概的冒险,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和世界仍然受惠于这次壮举。
但和张骞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看法却完全不同。就连司马迁评价张骞的眼光,也没有超越时代。
司马迁把张骞的发现记录下来,但也只是记录下来而已。要说这些内容有什么价值,那就是坚定了他对儒家经典的信心。所以在《大宛列传》的最后,司马迁议论说,社会上流传的《禹本纪》《山海经》之类的书,充斥着关于西方昆仑山的夸夸其谈,可是和张骞的发现一印证,哪里看得见一点影子?可见,读书还是要读《尚书》啊。
至于张骞这个人,司马迁承认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此外就没有什么优点了。

张骞|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文章插图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这是一次秘密行动,极少有人知道,何况那时的司马迁,还只是个六七岁的孩子。
13年后的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回来了。司马迁刚好在这一年踏上了去东方漫游的旅途。张骞带回许多关于西域奇异世界的消息,引起汉武帝浓厚的兴趣,但对司马迁和汉朝的大多数人来说,重要的只有一点——张骞是去西方寻找对付匈奴的同盟的,而他不得要领,一无所获。
张骞出发时,取道河西走廊,被匈奴擒获;张骞回来时,走昆仑山北麓的通道,结果还是落入了匈奴之手,所以他希望寻求一条通往西域的新道路。
张骞根据获得的零散资讯,想到这么一条路:先征服西南夷,然后取道身毒(今印度)前往大夏(今阿富汗一带),这样就可以完美避开匈奴人的威胁。
于是在张骞的建议下,一度暂停的西南夷道路工程又重新启动。几万人因此苦不堪言,许多人在疲惫、饥饿和病痛中死去,最终却并没有找到张骞所说的那条通道。
后来,张骞成为对匈奴战场上的一名将军。一开始,他的表现不错,因为善于辨识道路,大大改善了汉军的后勤保障。他被封为“博望侯”,“博望”即视野开阔的意思。
颇为讽刺的是,这之后,张骞就迷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7年),因为张骞失道,没能及时赶到约定地点,导致另一支汉军成了孤军,陷入匈奴的重围之中,要不是统兵的老将才气无双,几乎就全军覆没了。
这位老将,正是司马迁最崇拜的“飞将军”李广。至少在李将军的粉丝看来,正是因为张骞的失误,导致老将军的封侯之梦再次破碎。
张骞也因此失去侯爵。对汉朝的男人来说,有什么比“封侯”更重要呢?张骞发疯似的想再次封侯,于是用尽办法游说汉武帝,极力夸张地说,联合一个叫“乌孙”的国家(在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对击败匈奴会有多么大的意义。终于,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24年),他赢得了二次出使西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