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安史之乱原本几个月就能平定,却因此战役惨败变成浩劫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期间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但要论哪一场战役最为重要,那就非“灵宝之战”莫属。正是由于这场关键战役的失利,才导致“安史之乱”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场本来几个月就能平定的叛乱,结果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乱。
杨国忠|安史之乱原本几个月就能平定,却因此战役惨败变成浩劫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很短时间内就攻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之后,安禄山又继续率军向西挺进,并在潼关与唐军主力相遇,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潼关是扼守关中的咽喉要地,周围群山相连,仅中间一条狭长小路容车马通行。安禄山如果想攻打京师长安,则必须先通过潼关。然而唐军利用潼关的有利地形据关死守,叛军虽然士气正旺,但也只能望关兴叹,毫无办法。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相持,形势对叛军越来越不利。唐朝从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撤下来的精锐部队相继赶到,加上潼关原有守军及新招募的军队,总兵力达到了20万,远远超出了叛军人数。而驻守潼关的主帅则是身经百战,被誉为常胜将军的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此外,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10万大军在安禄山的河北老巢也不断取得胜利,叛军随时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杨国忠|安史之乱原本几个月就能平定,却因此战役惨败变成浩劫
文章插图
当时情况对安禄山来说必然是非常艰难的,他既不能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又面临着老家被唐军包抄的危险。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安禄山打算放弃洛阳,退回河北的基地。如果历史是按这个剧本进行,那么安禄山覆灭就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安禄山在河北占据的那几个叛军基地都无法与整个大唐帝国相抗衡。然而就在安禄山濒临绝望之际,意外却发生了。当时唐朝军队中有不少人认为宰相杨国忠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就是打着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号起兵反唐的),因此纷纷建议主帅哥舒翰向皇帝提出诛杀杨国忠的要求。哥舒翰没有接受这些建议,但却把杨国忠吓得寝食难安。为了防止意外,杨国忠在潼关后面部署了两支军队,美其名曰是作为潼关失守后的第二道防线,实际上却是防止哥舒翰采取兵谏,对自己不利。但哥舒翰没有理会杨国忠的这项部署,他以强硬的态度将其中一支军队的将领斩首,并将军队归于自己的指挥之下。杨国忠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稳了。
杨国忠|安史之乱原本几个月就能平定,却因此战役惨败变成浩劫
文章插图
此时,唐玄宗接到一份奏报说叛军已经兵力空虚,不堪一击了。于是他要求哥舒翰率军出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向皇帝解释说他的军队防御固若金汤,而叛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节节败退,只要潼关守军按兵不动,叛军不久就会自行瓦解。然而,自从安禄山叛变后,唐玄宗对将领的信心几乎坍塌。哥舒翰手中掌握着能决定大唐生死的20万主力大军,如果说唐玄宗对哥舒翰毫无忌惮那显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杨国忠担心哥舒翰对自己不利,于是不断怂恿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兵。因为只要哥舒翰带兵离开潼关,杨国忠的性命之忧就算是暂时解除了。最终,唐玄宗让宦官带着一封措辞严厉的旨意到潼关宣布出兵决定,哥舒翰除了服从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