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局|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压着皇太极打( 二 )



对战局|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压着皇太极打
文章插图
孙承宗认为,八里铺离山海关太近,应该将防线推到关外二百里的宁远。在孙承宗说劝说下,明熹宗决定采取主动进攻战略。熊廷弼因不断的党争而被杀,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关宁防线形成,也正是魏忠贤得势之时。这条防线在明熹宗时期,确实是一条非常得力的防线。明熹宗与魏忠贤大力追缴拖欠赋税、提解羡余、增收榷税等增补国家收入,当时的国内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荡。这是辽东战局向好的主因,是战略与补给的共同作用。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三年的松锦之战,在崇祯催战之前,洪承畴集结了大量明军野战精锐,采取守而兼战的策略抵御清军。第二年,洪承畴先后击败济尔哈朗和前来增援的多尔衮,此时明军的态势是全面占优的。

对战局|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压着皇太极打
文章插图
宁远镇在天启年间和松锦之战前期,是作为进攻型军镇存在的。崇祯年间政局糜烂,粮饷不足,明军已很少有进攻之势,关宁防线也丧失了昔日的功效。清军吞并蒙古漠南诸部后,进攻明朝腹地的路线有了更多选择。当时的辽西走廊已经完全暴露在清军的进攻范围中,关宁防线彻底失效,死守只不过是做给崇祯看而已。崇祯年间,大明财政进一步恶化,辽饷也成为百姓负担。为何还要坚守一条毫无意义的防线?可能只有崇祯知道。崇祯中后期,辽东局势已经不可挽回,也可以说是崇祯将天启年间辽东的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随着袁崇焕、孙元化、刘策等人相继被诛,再加上东林党的肆虐以及辽东利益集团的形成,大明在关外的失利已势不可挡。

对战局|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压着皇太极打
文章插图
人们在总结大明辽东战局退变原因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战局向好时的因素。很多人将天启后三年的辽东局势说成是魏忠贤的功劳,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辽东战局的形成及转变,有它自身的复杂原因。魏忠贤的得势与辽东战局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熊廷弼的被杀,虽与党争有关,但魏忠贤难辞其咎。总之,魏忠贤并非有心辽东战事,文中原因只是他无心插柳的结果。因此魏忠贤得势三年不假,但与辽东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