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声与民望不可兼得?苏东坡勉为其难,曾国藩做到了极致
官声与民望不可兼得?苏东坡勉为其难 , 曾国藩做到了极致
文章图片
中国的传统社会注重德治 。 德治主要就是依赖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和维系 。
人常说“舌下有龙泉 , 杀人不见血” , 可见人们是非常痛恨言语的伤害的 , 但这句话也在侧面说明了看似无形无质的言语 , 究竟蕴藏了何等强悍的力量 。 而这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 又恰好是德治社会的重要维系 。
社会舆论监督个人德行 , 其“考评”过程和结果不仅停留在口头层面 , 还会在当时乃至其后一定时空内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名声 。
要么“流芳千古” , 要么“遗臭万年” , 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的 , 不但活着的时候重视 , 死了更在乎;不仅自己在乎 , 还要“不辱没列祖列宗” , 更不能让后世子孙蒙羞 。
文章图片
那些做了官的士大夫 , 他们的最美好的名声状态就是“生则天下歌 , 死则天下哭” 。 但有别于普通百姓的是 , 一个官员的名声是拥有两套评判体系的 , 而且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长河里 , 这两套评判体系不但不会高度一致 , 甚至还是对立的 。
一套评判体系 , 来自于官员的职业体系内部 , 例如皇帝的评价、吏部的例行考评意见 , 还有同僚、上下级的印象;另一套评价体系 , 则来自于民间 , 用今天的流行词汇来表述 , 就是“服务对象”对这个人的人品、政绩、作风的品鉴 。
因此上 , 一个官员的名声就会因为评判体系的不同而细分为两个方面:官声与民望 。 好比“隔岸观火” , 官声是“火”们互相看 , 是圈子内部的互动 , 虽说官声会受来源、角度不同的各种“杂音”的干扰 , 但最终还是上级特别是皇帝的评价才具备“一锤定音”的特效 , 具有明显的层级、派别特征 。
民望则好比是“火”对面的人在观看 , 观看者虽然因为距离感而很难获得最为详尽、真实、细节化的信息 , 但却恰好因为距离感 , 却很容易让观者在更大的时空格局内 , 形成具有综合价值的评估 。 民望基本上没有层级特征 , 即便是所谓的“意见领袖” , 也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干涉民望 。 由于观者获取的信息量大体均等 , 所以相对而言结民望的共识度极高 。
文章图片
官声与民望的相互关系 , 有时官声比民望重要 , 有时民望比官声重要 , 有时势均力敌、雌雄难辨 , 二者的争衡状态几乎可以看作是某个王朝施政风格、兴衰成败的“晴雨表” 。 而且 , 根据官员的名声里官声和民望的性质、比重 , 也可以将官员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
- 新栽兰花的杀菌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乱操作,杀与不杀得看情况
-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与秦始皇之间有什么恩怨?
- 三星堆|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的渊源
- 100与10000的白茶,差别在哪?
- 入侵物种之星:清道夫的钓与避,魔鬼的外表却是顶级食材
- 华人帮会在新加坡崛起与消亡
- 夏侯|他为何在初降蜀汉时,能获得与姜维同等的官职因为他走了后门
- 1921年与2021年的中国:100年沧桑巨变,中国早已换了容颜!
- 刘备与诸葛亮早有嫌隙?宁肯用庞统也不用他,真相令人匪夷所思
- 郭嘉与荀彧谁更厉害?其实看正史就知道,他俩根本不在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