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的一本小书,领导人为何看重( 三 )



300多年前的一本小书,领导人为何看重
文章图片
法文本《论语导读》
勾起中法乃至中欧的“初恋记忆”
——彼此爱慕和学习 , 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 , 也没有奴颜婢膝的眉眼
“贝尼耶所译《论语导读》入藏国家图书馆 , 能够勾起中法乃至中欧之间曾经有过的一段难得的‘初恋’ 。 ”张西平说 。 在距离中国国家图书馆不远的五塔寺中 , 有一个特别的区域 , 名为耶稣会士碑区 , 在这里静静地矗立着34个来华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的墓碑 。 明清时期 , 法国传教士开始来华布道 , 并于1688年成立了法国北京传教团 , 其中不乏来自法国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家 。
“他们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先河 , 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 同时又将中国的古代典籍在欧洲翻译出版 , 让欧洲人看到了东方的伟大文明 , 也为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提供了思想武器 , 儒家思想的世界性意义第一次显现出来 。 ”张西平说 。
这个“初恋期”之所以特别 , 是因为在那个年代 , 双方的交流是平等的 。
“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在向我国领导人赠送国礼时 , 往往会挑选18世纪的礼物 。 马克龙此举 , 说明了他对于文明间应当和平交流的认可 , 表明他对儒家文明或者说中华文明曾经在世界文明中起到作用的认同 。 这个举动契合欧洲国家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观念 。 除了马克龙 , 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曾将一幅1735年‘中国地图(局部)’作为国礼赠送给访问德国的习近平主席 。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 , 18世纪对中国和欧洲而言 , 是一段彼此‘相爱’的岁月 。 ”张西平说 , “虽然那个时候双方都有很多糟糕的状况 , 但在彼此的眼中却非常美好 。 双方没有战争 , 没有一国对另一国的欺凌 , 更没有枪炮政策 , 文化间以爱慕和学习为主要态度 , 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 , 也没有奴颜婢膝的眉眼 。 这是那个时代最值得纪念的部分 。 ”

300多年前的一本小书,领导人为何看重
文章图片
法文本《论语导读》
在哪里能看到这部书?
——来感受《论语》的世界影响力